卿大夫怎么就成了气候38(1 / 2)

诸侯受封,仿效周天子,封地太大,管不了,那就分给卿大夫吧!天子是天下。诸侯是国,卿大夫便是家,家园。

可三百年的春秋时代,居然到了春秋晚期,诸侯手下的卿大夫成了气候,怎么回事呢?

开国的诸侯国君不少都是有为的,懂得创业的艰辛,可一二百年后,诸侯国的国君大多传了八到十代人,一部分人早就忘了祖先当时的艰辛,腐败堕落起来,可是封的卿和大夫,往往是干实事的人,你不问政,那就我来替你问政吧!于是大夫专政的局面开始普遍出现。

你想啊!春秋前两百年,周王室活得都不怎么滋润,最后这一百年,轮到诸侯们难受了。

晋国大夫叔向和齐国晏子两个政治家交流时,对于两国诸侯的末世都比较看清看淡,在他们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诸侯丢弃百姓,让百姓自己难过,自己倒是衣食足,大夫却能够为民着想,老百姓自然要向着大夫了。不仅诸侯一人,连同整个诸侯公族的人都会被连累。

两个人交流后的第二年,鲁国三桓四分公室,鲁国的公室名存实亡。

交流后七年,齐国陈氏田桓子消灭了栾、高二氏,为田氏伐齐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

交流后二十五年,晋国的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开始掌权,为三家分晋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但透过一段历史,我们看清了腐败堕落的弊端,更看清了百姓的重要性,所以吸取历史教训,在国家治理方面,是不是更加清晰了呢!

来吧,先看看最先出现问题的鲁国,鲁国对于周王室来说非常重要,这个地方离王远,殷商势力又比较强盛,周边的少数民族又是时好时坏,一旦疏于管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将周公封到了这里,一看这顶配,就能感觉到了吧!周公辅政,所以派儿子伯禽去了鲁地,他的政治思路与周尚很相似。不抛弃商代的制度,而是将商与周融合起来,行成新的礼仪文化。由于周公的特殊性,所以鲁地以天子的记忆侍奉周公,所以在同姓诸侯中,鲁的地位最高。

可是历史的大潮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而有所偏颇。鲁隐公元年便是《春秋》的开启。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了,太子年少,于是鲁隐公如同周公一般摄政辅佐。鲁隐公是一个非常懂得礼仪的君主,生母去世,他没有给诸侯发讣告,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号哭,更没有把神主放在她的旁边,严格按照周礼去办。外事上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隐公摄政十一年,桓公长大了,隐公计划交权时,结果被桓公杀害。桓公违背周礼的事不只于此,他将郑国有的周天子祭祀专用地与自己朝见周天子专用地交换。这样周天子不用祭天,他也不用去朝见周天子了。诸侯继位,处理完丧事,得参见周天子,得到周天子册封才算作数,可人家自己就把自己封了。

鲁桓公十八年带着妻子去齐国,结果作为齐女的妻子与齐侯私通,桓公自然不满意,结果自己却被齐侯给杀了。儿子继位时,才不到12岁。历史上的鲁庄公,执政期间,母亲长期干政,乱政。于是在鲁庄公去世前,请来了自己的三个兄弟,庆父,叔牙,季友。商量是他去世弟弟继位,还是儿子继位呢?作为鲁庄公的弟弟,三个人便是“三桓”,庆父和叔牙一伙,同意弟弟继位,并推荐了庆父。但季友推荐鲁庄公儿子继位,于是鲁庄公定夺时,他自己倾向于儿子啊!可惜,在季友杀死了叔牙,就剩庆父一个人时,他的势力仍然庞大,于是鲁庄公的继位儿子公子般被庆父杀害。又将继位的鲁闵公杀害了,这连杀两任鲁君,鲁国历史上也没上演过这种戏码。于是百姓一致声讨庆父,吓得他外逃,外逃后还居然期盼大家的原谅,最终没有得到无法回国便上吊自杀了。

三桓看似瓦解,但别忘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啊!

季友又重新立公子申为鲁僖公,在季友、臧文仲这样的大臣辅佐下,自身又推行德政,在位三十年,政局稳定,外交成功。但却由于季友的辅佐有功,表彰,而逐渐强大,势必造成了君权下滑。

另一方面是当时诸侯国国君没有军队,他受周天子和霸主的军队保护,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国保卫日常安全的军队都在卿大夫手中,谁掌握兵权,谁就有说话权。这样鲁国的三桓又兴盛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