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怎么就成了气候38(2 / 2)

此三桓非彼三桓,孟孙氏,其始祖是庆父,叔孙氏,始祖是叔牙,季孙氏始祖是季友。鲁僖公在位期间,季氏执政,为三桓行成奠定了基础。文公、宣公时期,东门氏执政,于是三桓统一起来一致对外,这样历练了起来。直到成公、襄公时期,达到三分公室的局面。

鲁成公即位,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于是三桓便做了分工,季文子和孟献子管内政,国君名义的政令全部出自二人手中,权利多大自然能够想象。叔孙宣伯负责外交,掌管军队。那是战争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并且在处理各国关系时,非常有政治头脑。

公元前572年,鲁襄公即位,又是个三四岁的小孩,政权自然还是一样,全部落在三桓手中。三桓不仅掌握了政权,还将军队分成了三军,一家带一个,为了国家安全着想。看着有些生气,但这些卿大夫在位时,为了赢得百姓认可,真的给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所以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卿大夫掌权的事,这时不仅鲁国,其他诸侯国也都如此。

季氏是非常节俭的大夫,我们以为卿大夫掌权后,也跟君主似的,贪图享乐,还真不是。季文子去世的时候,国君去了,按照周礼,原则精美的器具作为随藏物品,结果季氏家,外表看风光无限,实则家里连个重复的器具都没有。小妾都没有丝绸可穿,马匹因为得喂粮食,都没有。

叔孙氏是有政治观点的卿大夫。去晋国时,与范宣子交流死而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认为有巨大的名声便可以让其不朽。但叔孙氏认为,头等不朽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直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将其调整为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现在想想,鲁迅先生后期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说法是不是颇有几分相似呢!

再来个更狠的。齐桓公去世后,由于生前立国君问题上动摇不定,结果死后最大儿子开始争,桓公尸体放在那67天无人问津,都被虫子吃了。

先插播一下,陈国陈厉公,儿子陈完比较优秀,小时候有人就预言他能够有大作为,但不是在陈国,也不是他本人,而是子孙后代。

陈厉公去世后,庄公,宣公即位,宣公是个比齐桓公还有趣的国君,一心想立小妾生的儿子,太子便不满。于是把太子杀了。太子和陈完是好朋友,于是被牵连,逃跑了,跑哪去了,想起来预言,去了齐国。

这时正是齐桓公,热情接待了陈完,因为他有才。还戏称要封他为卿,陈完有自知之明,于是当了“工正”。管理手工业,整好祖先当过“陶工”。大臣懿仲把女儿嫁给了他,就这样在齐国开枝散叶了。

齐桓公第七代齐庄公时,齐国的公室就自己十分衰弱。原来的国氏和高氏左右国政。后来又有了栾氏。栾氏和高氏两个争夺土地。此时陈完的陈氏已经改为田氏,宗长是田桓子了。他先是旁边站,看热闹。等到两个人争得两败俱伤各自逃跑时,他来了,联合鲍氏瓜分了两家啊财产和奴隶。这时晏子出来了,认为两家财产应该充公,田桓子马上拿出财产给了贫困户,收买了人心。就这样几代努力,田氏越来越强大了。

田氏为了笼络百姓,采用不同的度量工具,借粮用大,还粮用小。木材从山上运下来出售,不加钱。海中出产的鱼、盐和其他海产品,拿到市场卖跟海边一个价。同时还注意军事理论研究和军队建设。

这头可爱的齐王呢!最大限度地剥削百姓。用最严厉的处罚,动不动就砍脚,达到鞋子卖不出去的局面。

景公去世后,国氏和高氏立少子荼为太子。田桓子,一面维护表面关系,一面与其他大夫交好。终于在第二年,率军攻入宫中,鲍氏和诸大夫也率军攻入,但田氏拥有民心,自然胜利。胜利后,将公子阳生接回来拥立新君。两年后,立齐简公。

齐平公时,田常改善了与邻国关系,将旧贵族铲平,扩大了自己的封地。田襄子时,将家族的人才全部用上,作为齐国各个地方的大夫,并且连合韩赵魏。就这样几代人努力,到田常的曾孙时,田和直接把齐康公弄到海边过悠闲日子了,自己当起了国君。更狠的是,托魏文侯向周天子请示列为诸侯,周天子真就同意了,册封为齐国诸侯,田太公。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齐国彻底断送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