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了普通人的学术37(1 / 2)

我们纵观西周的统一,利用分封土地的方式建立诸侯国,战略要地都归属于周王的血亲管理,其他的受封土地也是对于周王来说的功臣。或者是前朝遗留下来,称周王为王的人。这样的周成为天下共主。

但这种亲亲之力维系起来的统一局面,到周穆王时有了裂缝,不安定了。周懿王时矛盾重重。周厉王时,由于其暴虐好利,认为最靠得住的诸侯都不理睬王室了。周厉王被国人赶走,死在他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直接把自己戏没了。平王东迁,王室开始衰微,正式进入春秋三百年。这第一百年从春秋开始到齐桓公元年,小霸郑庄公出现,各诸侯对王室还是表面尊重,保持均衡发展,周王室还能苟安于此。第二个百年从齐桓公元年到吴寿梦元年。这一百年可谓风云变幻,先是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改革问鼎中原,吴国兴盛起来,这时周王室便是各路霸主利用的小角色。第三个百年是卿大夫专政时期,晋齐都有大夫专政,诸侯都不好使了,更别提周王室了。这我计划到战国时代讲,因为三家分晋便开启了战国时代。

周王室随着地位的变化,建立的各种制度也在崩溃。土地公有制全面崩溃,原来土地一部分是大家共同给诸侯,周王室种的,一部分才是自己种自己用的。公田和私田,但战争来临,人口流失和迁徙,谁还能带着田地走,井田制消失,周王室居然要借钱借粮借物度日。

分封制度全面崩溃。分封制度最初是周王室分封诸侯,诸侯要按时纳贡,可是一顿乱战,许多诸侯国都消失了,部分诸侯国都是通过兼并变大,消失没法进贡,争来的,也不是分封的,我凭什么进贡。

工商食官制度全面崩溃。原来是商业和手工业都握在王室和官府手中,加以控制,可一打仗,那安全,我跑到哪,有的人改行了,有的人从事私营工商业了。随着手艺地位提高,我到哪都赚钱,还归政府官吗?还有一部分原来的手艺人变成了官吏,管仲最好的例子,原来跟鲍叔牙一起经商,后来为相。于是工商食官就全面崩溃了。

春秋时代不好的地方,但好的曾经是学在官府,学指学术,传授和学习统治方略,使整个社会能平稳发展。教官也是官员,只有氏族贵族范围可以学,不会走向民间。但由于乱战,王族塌垮下去了,下层反倒居上位,学在官府的社会基础没有了,学术下移势在必行。

首先原本属于周王室掌控的“教官”大量流失,流向四面八方,流向了民间。各诸侯的史官也往往下到民间,带出了原本只在宫廷里使用的史书。鲁国的《春秋》,郑国的《志》,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宫廷密事流传出来。大量的文化官吏和百工人士,带着宫廷的典籍、文档、礼器、乐器逃了出来,流落哪,就在哪传播文化,没人赏识就隐居。

另一方面崩塌是因为受教官僚子女本身对学习的厌倦,养尊处优就可以,还学什么啊!就这样学术下移直接促成了私学的兴盛。私学不是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由私人或私人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老师是谁呢?流落民间的官僚,民间的文士。如孔子,走上了工作岗位。

官府学习体系崩塌,官僚都得把孩子送到私学,社会中的中产阶层。还有底层中有追求,有向往的人也希望自己或子女有学可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了,这就有了私学的兴盛。

这里要提的是有教无类的两个大家,孔子和墨子。孔子后面我会专门写,这里只讲墨子,他的学生也是遍天下的,十多岁到五十来岁,家境不同,品性不同,但都是可以教。教学体系发生了变化,重点学的是文化和成人,跟今天的教学有点相似,跟官僚本位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学制,入学年龄也不限制,你来,就行,认为学成了,就可以毕业。

这个基础就引来了士人的崛起,思想大解放。

原本的士人作为西周统治集团的一分子,言论、行为、思想方式理所当然受到周王室的规范,一旦解放出来,作为知识者,身上的巨大能量就会发挥出来。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学术下移为他们释放能量提供了基础。

这时你是不是迷惑,都没有政府了,能量怎么释放。先是收藏历史典籍。分析列国史事,从中剖析利害得失,这点在孔子身上,看的非常明显。春秋时代不就是因孔子的《春秋》而得名的嘛!

第二就是练习谈说之术。当时权利掌握在大小诸侯手中,通过谈说才能达到“取合诸侯”的目的。你看曹刿论战的里面,曹刿的话说得多有逻辑性。墨家就创造了“墨辩”,你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得有逻辑的阐述,跟今天辩论赛似的,雏形在这呢!

第三就是招门徒,扩大队伍,办私学。一代一代,孔子,墨子,得培养多少士人出来。

第四是用文学典籍来作为谈资,引经据典。文学包括诗书礼乐,我们熟悉的《论语》里面就引用很多。目的也是说服人。

春秋时代,士人实际上起到了左右局势的作用,并且影响了世风世俗。同时士人的出现,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全面的,治理国家,关注民生,调动民力,培育人才,农耕,农具,礼治,法礼兼治,他们按照自己的观念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