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二次朝会-上(求推荐)(1 / 2)

今天的第二次朝会,参会的人员和上次一样,所有在京的朝官全部出席,但与上次例行公事的给皇后上尊号不同,这次将要决定皇帝的人选。

作为大将军的穆文已经有了人选,但到底能不能贯彻穆文的意志,全然如他的意,谁也不知道。

为了以策万全,这几天他不止自己在家会见了许多人,还让胡藩去争取各个重臣们的支持。

朝堂的布置与上次相同,只不过这次的开头,朝臣们山呼的内容,抬头变成了“陛下”。

一番礼仪过后,朝会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殿内安静肃然,只听见曹杰的声音。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先帝无嗣,需择宗室子入继大统。”

“子曰:亲亲尊尊,先帝,孝穆皇之后也,入继大统者亦需出自孝穆,此故合亲亲尊尊之义也。”

“《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今天下不安,非只人力可挽,正需仁德之君登临大位,以期皇天垂爱,降福万民。有孝穆之后,仁德之人,诸卿请为朕言之!”

穆太后的一段发言,说是要找一位仁德之君。这种话,穆太后自己不信,朝臣们其实也不信。

世上有多少人,多少事,表面上挂着仁德的名号,为的全是个人私计?

朝堂上选出的只能是各方都不反对的人选,至于这个人选是否仁德,解释权掌握在朝堂手中。

现在需要那个人继位,他必定是仁君,当日后需要反对那个人的政策时,他就是被蒙蔽的仁君,正义之士就要清除蒙蔽仁君的小人,顺便拨乱反正,将政策给废了,至不济也可以拖延执行甚至拒不执行,因为仁君被蒙蔽,所下的命令乃是乱命,乱命不从,并非逆臣而是真正的忠臣,正臣。

太尉邹璟第一个出班回答,“按照宗法制,有嫡子应该立嫡子,新皇应该从孝穆皇后代各房的嫡脉选出。”

“孝穆皇有十六个儿子,十五房。”

“长子和惠王金政继承了和王的爵位,和惠王嫡脉世袭和王爵位,这一房不应当继承皇帝之位;”

“三子安孝王金德过继给安靖王,世袭安王爵位,宗法大于血缘,安孝王一房已经不算是孝穆皇的后代,而且安靖王乃是肃宗陛下的兄弟,皇帝应该从肃宗后代中选,安王一房更不该继承皇帝之位;”

“孝穆皇次子即先帝之父孝崇皇,孝崇皇血脉后代唯有先帝及平王、博王,平王继承了二房,负责孝崇皇的祭祀,子不可夺父,不能让先帝为了血食祭祀背负不孝之名。”

“博王已经过继给博孝王,这一房已经不算孝崇皇的后代。博孝王出自肃宗皇帝长子一脉,孝穆皇为肃宗皇帝第六子,孝穆皇还有后代,将孝穆皇一脉的皇位给博王一脉,是为大不孝,所以博王一房也不应当继承皇位。”

“孝穆皇还有十三个儿子,这十三房的嫡脉都继承了亭侯的爵位。皇帝该从这十三位亭侯之中选出。”

邹璟说到这里,圈定了选择范围在孝穆皇的十三房嫡脉之中,就自承自己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选,需要靠大家的智慧。

邹璟作为三公,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人选,显得没有足够的担当,但邹璟其人,本就是如此,了解他的朝臣们都不觉得奇怪。

对他了解较少的穆太后也觉得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又不喧宾夺主,是很不错的大臣。

接着站出来的是司徒伏辽。

有着“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伏公”之称的伏辽更不可能提出具体人选。

自己提议的人最终成为皇帝,当然会有来自皇帝的感恩和赏赐,但要是自己提议的人选没有最终成为皇帝,那就只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对于几十年间历经四朝三公的伏辽来说,新继位皇帝的感恩和排斥对他的地位都没什么影响了。更何况自己那么大年纪了,也不知道有几年好活,为了子孙们的将来计,求稳相比求贵是个更好的选择。

“陛下,先帝乃是孝穆皇的孙子,新帝将要过继给先帝,奉先帝的祭祀,所以绝不能是先帝的同辈甚至是长辈,这十三人中先帝长辈、同辈者不应该成为备选。”

再一次缩小备选范围而不是给出具体人选之后,伏辽也表示,邹璟太尉说的对,确实该依靠群臣的智慧,便不再发言。

三公两个都发言完,下一个就该轮到司空叔孙奉了。

想想两位同僚发言之后自己能说的内容,叔孙奉就有点想说粗话。

两位同僚,一位将范围限定在十三位亭侯,一位将范围限定在先帝后辈,他们给出了选择范围,自己就该给出选择方法了。

每个选择方法之下,必定有得利的,有失利的。

如果新皇是自己提出的选择方法的得利者还好,不求皇帝感恩赏赐,只求自己能安稳退休,顺便给子弟铺铺路。

他可不是什么士族出身,他祖父是位小有名气的学者,不曾出仕,父亲是他们家族第一个担任守、相高官的人,家世相比于没落之前“家世二千石”的太监曹杰都远远不如。

现在自己能担任一任三公,求的只是留下遗泽,让自己家日后能成为“家世二千石”的士族。

如果皇帝不是自己提出的选择方法的得利者,说不定自家的士族之路就要中道崩殂了。

想了想他才出列道:“正如陛下所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使是天子,如果没有德行,皇天也不会庇佑。所以这几位先帝的子孙辈,必须选最有德行的那位才行。”

重复上级的话绝对不会出错。

而且按照德行这个标准进行选择就很好,不像什么排行、年龄之类的那么具体,又不像孝行、聪明之类,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显现不出作为三公考虑问题通观全局的格局、高度。

而且,不说有德无德都是朝廷说了算,只说大楚皇帝对宗室的要求就一个安守本分,要求的就是无德无名,所有人其实都在一个样子,没有优劣,这个标准说了等于没说。

“臣出身河南汝南,未曾到过河北之地,大河阻隔南北,臣对河北情况不了解,对这几位和王一脉的宗室也不了解,无法说出谁最有德行。”

叔孙奉也知道,重复皇太后的话,撇清自己,虽然不会出错,但毫无建设意义,这只会让自己显得无能,所以必须说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才行。

“但臣认为,天子需要的德行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与三公卿士大夫的德行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确定哪些是现在需要的天子之德,再根据需要的这些德行标准,选择最符合的人成为新皇。”

“现在的天下,在内,先帝驾崩,太后临朝,事情千头万绪需要解决,在外,破戎将军领大军追绞戎狄于西北,度辽将军备御北狄于五原。”

“事情越是千头万绪难以解决,越是需要沉稳应对,不可操切急迫。而且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将军奋身于外,皇帝驾崩于内,本就军心不安,更需要朝堂安稳的局面。”

“新皇现如今最需要的德行就是性格沉稳、不可操切。至于其他的德行,具备的越多当然越好。甚至于这性格沉稳也是我的一孔之见,到底需要哪些德行,臣觉得还是群臣一起商议比较好。”

三公之后就是九卿,九卿之首为太常卿。

叔孙奉结束之后,太常卿全嵩接着说道:“臣作为太常卿,执掌天下礼事。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又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记》有言: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天子既是天下人的君父,也是天下人的表率,一举一动都必须合乎礼。我们今日朝议选立皇帝,我们的选择过程,新皇的选择标准,也必须合乎礼。”

“孝穆皇后嗣十三房中,现有三房解渎亭侯金宏,七房戴水亭侯金宠,八房沙范亭侯金泛,十二房离乡亭侯金源四人为孝穆皇曾孙,先帝之侄;十五房西乡亭侯金阊为先帝侄孙。其他的八位亭侯或是先帝叔辈或是兄弟辈。都不符合要求。十二房离乡亭侯与十五房西乡亭侯皆为孝穆皇嫡子支脉,三房、七房、八房都为庶子支脉。”

“礼曰,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皇位是孝穆皇所传,以嫡庶论,轮不到这十三房继承皇位,所以臣以为嫡庶之别应该不论。以长幼论,离乡亭侯年二十,戴水亭侯年十五,沙范亭侯年十五,解渎亭侯年十二,西乡亭侯年五岁。”

“但臣不知道各位亭侯的德行如何,心性如何,学识如何。若只是以年龄长幼做取舍,很可能失于偏颇。这需要了解情况的大臣给臣等介绍。臣等了解了更多情况,才能给出建议。”

穆太后听到这里,觉得该由知情的大臣向朝中众臣介绍下情况了,便吩咐道:

“宗正掌管宗室属籍,御史负责监督天下百官、宗室,就由两位两位给朕与众卿介绍下这五位亭侯的情况吧。”

“宗正,你先开始。”

“遵旨。”宗正获得命令后站了出来介绍,

“宗室属藉所记载,与司空刚才的介绍相符。三十五年前,阳嘉元年,宪陵皇帝恩封孝穆皇十三子为亭侯,这十三家都谨遵法度,封国全部保留到了现在。”

“三房解渎亭侯金宏,父金苌,祖金淑,四年前其父去世,去年出了丧期之后,先帝下诏允许继承爵位。金宏这一脉只有金宏这一个独苗,家中还有寡母董氏。董氏出身市井。”

“七房戴水亭侯金宠,父金建,祖金利,十岁时其父去世,丧期满后继承爵位。有庶兄两人,弟弟三人,母亲江氏,寒门出身。”

“八房沙范亭侯金泛,父金承,祖金崇,五岁时其父去世,丧期满继承爵位。嫡长子,有弟弟一人,母亲崔氏,亡故。”

“十二房离乡亭侯金源,父金恒,祖金羡,去年其父去世,未出丧期,未继承爵位。嫡长子,有弟弟三人,最年幼者十五,母马氏,地方豪右之家。”

“十五房西乡亭侯金阊,父金钧,祖金竦,曾祖金吉,今年改元前后去世,未出丧期,未继承爵位。与三房一样,十五房一脉单传,三十五年爵位传了四代。母阎氏,豪右之家。”

“启禀陛下,宗室属籍记载的就这么多了。”

“嗯。御史中丞,你给众位介绍下这几家在御史台的记录。”

御史中丞闵昶闻言也随即出列答道:“陛下,这几家在御史台没有违法的记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