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醉中走上黄茅冈(1 / 2)

苏轼修好了堤坝,觉得还有点没有尽意,于是用修堤的剩余财物,在堤上修建了一座高10丈(33米)的楼阁。他别出心裁,用黄土刷墙,故称黄楼。

黄楼建成的那天,苏轼写了一篇《九日黄楼作》以示庆贺: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黄楼建成后,苏东坡经常在黄楼上宴请宾朋。他还请弟弟苏辙写了一篇千言《黄楼赋》,苏辙在描绘黄楼壮观景色的同时,记叙了徐州军民治水的经过。

这篇赋由苏东坡亲自书写,请人镌刻成碑。黄楼作为反映徐州人民抗洪功绩的象征,同时也作为苏东坡正值年富力强、报效国家的一大标志,耸立在徐州,令后人景仰和尊重。

当年四十岁的苏东坡,在这场巨大的洪灾面前,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能力、行政魄力和守土决心。

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十一个月。

苏轼在徐任职期间,不仅给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七十多首诗词。

脍炙人口的散文《放鹤亭记》,记述了云龙山隐士张天骥筑亭放鹤的实际,赞颂了清远出尘的山林隐逸之乐,张扬着一股冥思哲想的穿透力。这些,对徐州悠久文化品格的形成和铸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轼是中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比如,“吾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从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饮、欢君且吸杯中月”、“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喝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等等。

在《放鹤亭记》一文中,有六处说到酒。其中卫武公作《抑戒》,认为没有比酒更令人荒唐腐败的;而刘伶、阮籍等人却因为好酒而留名后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第二段重点本来是讲放鹤的,可苏轼却大讲特讲起酒来,以“酒”做宾,来陪衬鹤。这样,“山林遁士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诗言志,酒载情。在苏轼的诗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充分体现了在徐期间的畅快心情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爱民思想。“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浆肩相摩”、“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从君学种,斗酒时自劳”等都是例证。

苏轼经常与朋友一起登山临水,寻胜访幽,诗酒唱和,以他生花妙笔描绘了徐州的山山水水,并赋予了神气与灵性。他在徐州的创作上,不仅在内容,在形式上也不落藩篱。

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苏东坡和张山人、颜复、王巩游云龙山的《登云龙山》诗就是典型: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首诗写作者已醉登山,醉眼朦胧,山上的石块就象羊群一样。苏轼身为使君,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见他醉卧在石床上,无所顾忌,拍手大笑。这不仅生动描绘了苏轼不拘一格的豪情,而且体现了他一贯“遇民如儿吏如奴”的爱民如子的思想。这首诗从形式上虽然也是律诗,但仅有七句,全诗一韵到底,耐人寻味,在艺术形式上也是一次突破。

不久,徐州又遇到大旱,“久旱千里赤”,苏轼尊重风俗民情,同百姓一起来到城东石潭求雨。

来也巧,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场喜雨。当他亲眼看到旱情解除、丰收在望、农民喜气洋洋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词五首。

词中写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垂白杖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农村淳朴的风光、老少俱欢的情景,写得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究其原因,恐怕是“使君元是此中人”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