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孤山结庐,吴山救梅(1 / 2)

潘阆埋骨那一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弄玉的魂魄离开潘阆,来到钱塘江北岸的一片群山之间。这片群山,因为春秋时属于吴国,到北宋时,人们依然叫它“吴山”。

隆冬刚过,吴山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像粉色的云笼罩着山峦,幽幽的香气令人陶醉。弄玉的魂魄迷恋上这里,竟然附在了其中的一棵梅花树上。

冥冥中弄玉知道,她在等一个人。

转眼到了秋天,梅果掉落,梅树也落光了叶子。一天,一个樵夫上了吴山,打算砍掉一棵梅树当过冬的新柴。

鬼使神差,樵夫竟一眼看上了弄玉附着的这棵梅树。他把背着的斧子取下来,准备砍树。弄玉心里着急,一时间竟无法脱身。

恰好这时,一位身着白色长袍、神清骨冷的俊俏男子正在林间散步,他看见樵夫欲砍的这棵梅树,虽然无叶无花,却应该品质上乘,连忙走过去阻止。幸得那樵夫也是个好说话的人,梅花树免遭毒手,弄玉也松了一口气。

男子为何一眼就看出此梅树不俗?原来,他就是隐居在此一心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奉化大里黄贤村(在今浙江宁波宁海县)人。

他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诗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通。他个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喜世俗的名利。

成年后,林逋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于孤山。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四面环水,烟波浩渺,景色怡人。宋代的杭州远不如今日这般繁华富庶,人烟稀少,荒地很多。只要掏得起建安费用,很容易盖起一座茅庐。

在孤山,林逋文兴频发之余,植梅养鹤。梅和鹤,又激发林逋的诗意。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爇。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霜天晓角·冰清霜洁》。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小隐自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是花中君子。它坚贞不屈,傲霜凌雪,独步早春。因此,它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象征着高洁和不屈。历代的文人墨客爱梅、植梅、咏梅,留下了无数歌咏梅花的佳作,也留下了许多人与梅花的美好传说。

宋人也爱梅,后世《全宋词》收录两万多首宋词,其中咏梅词有一千两百多首,占了百分之六。

林逋的咏梅诗词,更是寓深情于清新之中。

平日里,除了少数几个渔民樵夫登岛,林逋只有了了几个好友来访,日子倒还清静。林逋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林逋非常喜欢仙鹤,因为仙鹤体态优美,舞姿优雅,品行高洁。他养了两只仙鹤,把这些仙鹤当做自己的孩子。

不去拜僧访友、不去赏梅的时候,林逋就猫在院子里满心欢喜地欣赏这两只仙鹤舞蹈。它们或翩翩起舞,或展翅高飞。看着它们,林逋孤寂的生活似乎舞蹈起来。

林逋嘱咐童子,如果他外出期间有客人来叫门,就放飞园里的两只鹤。林逋见鹤飞起,必棹舟归来,与来客相会。

林逋写诗,是兴之所至即欣然提笔;完成则孤芳自赏,然后弃之。他说:“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隐匿在林泉,与自然为伍,从不在意身前身后名,这是林逋的通透。

林逋一眼就喜欢上了樵夫欲砍的这株梅树,救下后,将其移栽到孤山的自家小园中,悉心照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