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宋词之先(2 / 2)

当大梁正式成为一个国号的时候,中国开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烽火连天,篡夺皇位的剧目频繁上演。在53年间,共出现了14位帝王。人民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这个时候,赵匡胤从历史中走了出来。

赵匡胤(927年—976年),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的朝代。以武力借“兵变”夺权立国,立国后却以文治国,以文兴盛,以文灭亡。一方面,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却弱不胜敌,在与辽国和西夏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议和后年年大国向小国进贡,数量惊人;经济上十分繁荣,但政府国库却异常空虚,经常入不敷出。

由于军事上“积弱”,经济上“积贫”,这个朝代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北宋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科技最发达、文化教育最昌盛、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代。

词的发展,正式得益于北宋文化的发展成就。

宋代的文化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具有众多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空前提高。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历代皇帝对军事将领都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宋的统治者还鼓励武将沉溺酒肆花间,尽情享乐。与此同时,朝廷重用文臣,文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非常高涨,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

宋代文人生存环境大大改善。门阀制度完全消失,大批出身寒门的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期以来“寒士”的社会理想得到了实现。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第一次得到这样高度的重视,文人致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文人创作活动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内忧外患始终伴随,文人不平则鸣的空间始终广阔。由于从北宋开国到南宋亡国,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对内的冗官冗兵费用和对外的巨额岁币,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重重。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在此基础上,词的发展则直接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成为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二者,宋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词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相比诗,词的格式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更能满足人们抒发情感的需求,所以继唐诗之后,宋词有很大的发展。三者,宋朝宵禁开,市民晚上不仅可以外出约会游玩,还能够吃消夜,听小曲、逛夜市,流连于勾栏瓦舍,或者求一宿风流。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词神弄玉回到天宫,向伶伦主神汇报了在人间实习的经历。

“弄玉词神,你这番实习虽然很不错,但还不能作数。”

“不能作数?为什么?”

“你初登仙位,修为根基还不够。还需要到人间历劫,方可再晋神阶。”

“伶伦前辈,弄玉愿意历劫!”弄玉知道这是她必经的历练,加上已经爱上宋代这词之国,她愿意亲身经历,并在历练中提升自己的修为。

于是,辞别了萧史,弄玉从南天门纵身一跃,降生人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