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江东的关注1(1 / 2)

早前在陈敏意图割据江东自立而发动的叛乱中,江东大族便是有“历史污点”的。

江南八大豪门也曾支持最早起义的陈敏,他们想扶持陈敏成为第二个“孙仲谋”,可是当他们看到陈敏在陶侃屡屡受挫,就八大豪门却没有团结起来,而是想着自己利益如何得到实现,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当陈敏起义遭遇挫折时,八大豪门都弃陈敏不顾,他们沒有丝毫共同抗敌的觉悟。

强宗大族依然故我。江南著称的大族有会稽的虞、魏、孔、贺四姓;吴郡的朱、张、顾、陆四姓;丹阳的朱、纪;阳羡(今江苏宜兴)的周姓,汉朝袁京南迁袁州郡袁家(今天江西宜春)等等,他们在平定石冰、陈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司马睿过去根本没有什么名气,江东人士对他深怀轻视,司马睿到任一个多月,江东士大夫没人主动前来晋见,更不可能与之合作了。对此,王导十分忧虑。正巧,王导的堂兄王敦(此时的王敦大约还是侍中,或者无职,要不然千里迢迢从洛阳来建业,就为给司马睿祝贺?)来朝见司马睿,王导对王敦说:“琅琊王司马睿仁德虽然很厚,但是名望历来很轻,哥哥您素来威风八面的,大家都知道您,请你想个法子。”接着,10月,记载是3月上巳日祭祀,司马睿要到水边观看祭祀鬼神,王导就建议司马睿坐在没有篷盖的大轿,卫队壮观森严,而王敦、王导以及中原来的知名之士,都骑马随从。纪瞻、顾荣等江南的名士看见,都大为震惊,纷纷在道旁参拜。王导遂劝司马睿说:“古代的王者,没有不礼拜致敬老者,每上任一处,都是要存问风俗,谦虚谨慎,倾心结交英雄。况且如今天下纷乱,九州分裂,江南草创,正是急于用人之际。顾荣、贺循是本地的人望,应该与他们结交,来凝聚民心。他们二位肯来,其他的人没有不来的。”

于是,司马睿使王导亲自去贺循、顾荣家里拜访,二人都接受了延聘,司马睿遂任命贺循当吴国内史(江苏省苏州市郡长),顾荣当军司(参谋长),加授散骑常侍,凡有关安东将军府及扬州(安徽省中南部及浙江省)州政府的事情,司马睿都跟这个曾经“挥扇败万人”的顾荣磋商。慢慢地吴地的豪杰也都来到了司马睿的身边,司马睿又任命纪瞻当军咨祭酒,卞壸(被司马乂杀掉的卞粹之子)当从事中郎,周玘当仓曹属,琅邪国(山东省临沂市)人刘超当舍人,张闿(张昭的曾孙)、孔衍当参军。司马睿初到时,常常贪杯饮酒,荒废政事。王导劝他,司马睿当即命人把酒杯斟满(司马睿有时候很幽默,让王导和我们大家以为他又要痛饮呢?),又泼到地上,作为誓约,从此戒绝。

不过,即便如此,江东士族都明白,江东本土派内部缺少一个领军式的人物,并领导江东士族建立起类似东吴那样的格局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在权力分配方面,北方士族是主导者,江东士族是参与者。在东晋权力架构中,北方士族始终对江东士族形成明显压制。江东士族即便能担任一些重要的官职,也要接受北方士族的领导。南人与北人之间的鸿沟一时半会尚难以填平,这种南北人士相互之间的对立和轻视是长期形成的。

一方面,朝廷表现出对江东士族“求贤若渴”的态度,除了礼遇以顾氏、陆氏、纪氏为代表的江东士族,还对他们推荐的江东人才也尽量录用。另一方面,朝廷又不把江东士族放在重要的位置,只用来装点门面。朝廷信任的,还是北方士族,而北方士族一直处于权力中枢。

西晋灭吴后,对作为“亡国之余”的江南士族极端歧视、打压:首先,西晋对江东本土在军事上多加防范,置江东人士于对立状态;其次,吴亡后,江东大族子弟仕途受阻,不少人丧失了仕进的机会;再次,江东人士即便入仕,也屡受北人轻辱。从而出现了:“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南土之士未尽才用”、“孙氏为国,文武众职,数拟天朝,一旦湮替,同于编户”的状况,吴地旧门士族自然受到压制,大部分人的仕进道路一度中断。

但由于在东吴长期的经营,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潜在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故能够“所以能反抗洛阳之统治”。面对“吴人趑雎,屡作妖寇”、“吴人轻锐,难安易动”从而反抗西晋王朝中央统治的局面,秉承西晋王朝的一贯政策,西晋之地方长官如周馥、华轶等人对待江南士族,应是充满敌意和戒备态度的,江南士族最为担心的是背负“逆贼”之名而受到四周晋军的攻击。在当时多方势力错综复杂的险恶局势中,江南士族无论出于何种选择,自保因素必然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和第一出发点。

如今袁敝在豫州变法改革,江南已经传遍了,江东士族贺循、顾荣,陆晔,周玘,纪瞻,张闿,孔衍还有其他豪强,纷纷在周玘的府邸集会。

“诸君,如今豫州刺史西隐在豫州变法,诸位可听说过?”周玘抛砖引玉说道

“西隐公在豫州改制,侵犯我们士族的利益。我等士族地主必须团结起来反对。”

“必须反对,我等特权都没有了,底层还不翻天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