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杨师道病故掀乱局 杨豫之母丧乱姨母58(1 / 2)

时间到了公元647年,从这一时刻开始,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统治进入了他上位以来最为混乱的阶段,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李世民龙归于天的649年,这一阶段李世民的很多举措现在来看是有损这位千古名君的美名的,但这样的混乱也是每一位旧王落幕的必经之路。

在646年大唐解决掉薛延陀的后顾之忧后,647年从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高句丽这一边,继续对高句丽保持了军事上的高压态势,但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结合前隋的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的教训和大唐第一次东征的经验,认为举国之力征讨高句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前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生生拖垮的,并且大唐的第一次东征十万人也并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战果,这就证明此时的高句丽还是有很强的的实力的,与其硬碰硬不如做一些持续的消耗、削弱,然后寻机而动,这就成为了后面大唐对高句丽的战略思路。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命牛进达、李绩、李海岸率军分别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绩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多次与高句丽人在城下拼战,李绩连战连捷,但为了达到消耗的目的并不占领这些地方,焚烧其城后回师大唐。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跨海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句丽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两千级,死伤无法计算。

这样的两路大军的确取得了李世民想要的结果,给高句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当年十二月高句丽王派遣他的儿子入朝谢罪,但是却不同意大唐要求高句丽退出入侵新罗和百济的兵士,所以高句丽的求和以失败告终。

只是这样的远征虽然唐军现在的规模没有上一次皇帝亲征的大,还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因为路途遥远补给耗费巨大,不管是在百姓中还是在朝堂上迎来了一定的非议,为了应对这样的非议,皇帝亲自从自己做起,号召不管是皇家还是朝臣都要勤俭节约,为此李世民都特意削减了自己和太子每日的吃食,生活上更是不允许奢华浪费。

也是在这一年如意的舅舅,弘农杨氏的话事人杨师道病逝,杨师道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陪葬在昭陵。

本来这件事也没什么,但是放在杨师道身上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有一个傻儿子,杨师道活着的时候作为弘农杨氏的话事人,也是朝堂上的高官,自然可以为自己的儿子遮风挡雨,只是在他死后就无能为力了。

恰逢李世民号召大家紧衣缩食,勤俭节约,但杨豫之这个傻子哪里懂得了这些,这样一些心怀不满的大臣就把杨豫之当做了软柿子,一来现在杨氏没有了杨师道,就要被欺负,二来杨豫之的舅舅就是当今皇上,皇上既然想号召大家紧衣缩食,那朝臣就像看看皇上怎么对待自己外甥的问题,所以杨豫之这个傻子就成了朝臣向皇帝表达不满的借口。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以后也很是恼火,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外甥是个傻子,可是朝臣拿他开刀皇帝也没有办法啊,这件事李世民必须处理,不然自己说的勤俭节约就是一个笑话,最终李世民不得已只能在朝堂上说:“孩子有孝顺和不孝顺之分,臣子有忠诚和不忠诚的区别,大家看到不孝顺的人和不忠诚的臣子都会感到厌恶,有的不孝顺的人在父母去世后,肆意作恶,目无法度,就比如朕的这个外甥,上不知道国家大义,下不知道仁孝之礼,还不被教导,纵然他有些愚钝鄙陋,但也难以饶恕,所以众爱卿家中也都有子侄,回家之后记得把这些话告诉他们,没有德行的人不配得到抚恤。”

于是让长孙无忌把杨师道留给杨豫之的家产和仆人全部分给了杨豫之的姐姐和同母异父的兄长赵斌(桂阳长公主前夫的孩子),这样一看皇帝即惩罚了杨豫之,也没有让自己的妹妹桂阳长公主吃亏,顺带着皇帝还借着这件事把那些暗地里搓弄此事的朝臣们敲打了一番:你们看着朕的外甥,你们家里也是有子侄的,别让我抓住了,抓住了一起收拾,并且皇上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惩罚自己外甥的事也在百姓中赢得了好名声,杨豫之的名声算是臭了,但作为一个傻子他并不在乎,只是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不得已经常到自己唯二认识的人永嘉公主府上蹭吃蹭喝,永嘉公主知道皇帝做的事,她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又是一阵冷笑,把杨豫之看作是跟自己一样的可怜人。

顺带的说一句,公元647年大唐使者王玄策在吐蕃、泥婆罗借兵灭掉了中天竺,但是这样的胜利对于大唐实在是没有意义,李世民现在心思都在高句丽身上,都没有多看王玄策一眼,只是赏了个五品的官。

时间到了公元648年,大唐继续对高句丽进行军事行动,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人,唐军在易山击败他们,当晚,一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队,再次被击败。

北边的薛万彻率军渡过鸭绿江,到达泊汋城,高句丽人舍弃邑居望风而逃,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杀所夫孙,击溃了高句丽的三万援军,基本上也算是达到了削弱高句丽的年度目标。

在所有人都以为削弱高句丽这件事还会继续的延续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宣布了一件事:大唐皇帝将会在明年再一次的御驾亲征 并且整合唐军三十万,对高句丽进行最终决战。

李世民在朝堂上宣布这件事的时候,引来了一阵议论纷纷,这是所有朝臣事先都不知道的消息,包括长孙无忌,可是这时候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因为从645年开始,连续几年间大唐对高句丽连战连捷,这是自前隋三次远征灭国以来不可想象的胜利,现在大唐皇帝正是民心所向、士气旺盛的时候,如果谁敢站出来泼凉水只怕皇上不会给什么好果子吃,所以只能蒙着头不赞成也不反对。

下朝之后长孙无忌赶紧追着皇帝走到了紫宸殿,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李世民怎么会搞出这样的突然袭击,事先都没有跟自己说过只言片语,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这样的突然袭击也是在防着自己,害怕自己阻拦他,所以就直接在大朝会上宣布,这样就没有收回成命的余地了。

这就是长孙无忌不懂的地方,他的忠心是不容怀疑的,李世民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所以他跟着李世民来到了紫宸殿。

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来干什么,只是他没有回应长孙无忌的问题,只是走近了长孙无忌握住了他的手,长孙无忌不明白皇帝的意思。

紧握片刻后李世民问道:“辅机,你感受到了吗?”

长孙无忌先是疑惑,然后才明白,李世民的手掌握着自己的手,有些颤抖,很无力,长孙无忌震惊的看着李世民道:“皇上,你!”

李世民才惨笑道:“是啊,朕这曾经可以拉开弓弩的手,现在还不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了。”

长孙无忌继续道:“这是怎么了?你生病了?为什么不叫御医呢?”

李世民道:“这不是生病,朕是老了。”

皇上老了?长孙无忌不可置信的看着李世民,皇上才刚刚五十岁出头啊,两年前还在御驾亲征啊,现在怎么就老了?长孙无忌从来不曾想过曾经跟自己并肩战斗的妹夫老的这么快,不自觉间眼泪就抹上了眼眶,呢喃道:“所以你。”

李世民道:“是啊,所以我才会一意孤行明年对高句丽发动最终一战,彻底击败高句丽,为稚奴扫清最后一个障碍,肃清四方之敌,留万世之基业,朕这个做父亲的必须要这么做!”

这时候门口响起了茶杯落地的声音,是李治和如意,他们两个人在皇帝下朝后都会端着茶水过来侍奉皇帝,就正好听到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谈话,李治流着眼泪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父皇的身前,欲语泪先流,所有的话只是卡在喉咙里的呜咽声,李治本就不善于言辞,这时候更是只知道哭了,李治身后的如意这时候也是感觉到了皇帝的不易和父爱如山,曾经她也有这样的慈父,伤怀之下如意也是泪流不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