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起源(1 / 1)

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逸周书》中。《逸周书》是先秦古籍之一,在性质上与《尚书》相似,是一部记言类的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逸周书》记载匈奴的只有7个字:“北方有匈戎狡犬”。

其次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专设有《匈奴列传》,它除介绍匈奴的早期历史外,并以大量篇幅记述了公元前一、二世纪,匈奴与汉民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司马迁说:“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的后代,名叫淳维。唐、虞以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居住在北方边远地带,随畜牧而转移。他们饲养的牲畜多数是马、牛、羊,骆驼、馿、骡子(马母馿父所生)、駃(马父馿母所生)、騊駼(野马)是那里的特产。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城郭和固定的住处,也不从事农业生产。但部族首领却各自有分封的领地。他们没有文字和书简,用语言约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小孩自小就骑在羊背上练习弓法,射杀鸟鼠。稍大则猎取狐兔,充当食物。人们到了能够使用弓箭的时候,就都成为了部族的战士。他们的风俗,和平时期以猎取鸟兽为生计,一到打仗,人人参加战斗。他们射远的武器是弓箭,近战的武器是刀和短矛。有利可图,则奋勇前进,无利则退,不以退避遁逃为耻。他们见利争先,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匈奴自君王以下,都以牲畜的肉为主食,穿的戴的是兽皮,披的盖的是毛毡。肥美的食物留给青、壮年享用,老弱之众只能吃点残羮剩饭。健壮的受到器重,老弱受到歧视。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弟死去,家人可以娶死者妻子为妻。习俗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不避名讳,但却没有姓和表字”。

班固在《汉书·匈奴列传》中,袭承了司马迁的这种说法,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唐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言中记载:“夏桀荒淫无道,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安徽巢湖),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夏桀之众妾,避居北野,生育繁衍,随畜迁徙,中国谓之匈奴”。《史记索隐》又引述张晏的话说:“淳以殷时奔北边”。意思是,淳维在商朝时逃到了北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意思是,匈奴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

《魏书·高车传》中,记录了一个远古传说。说是:北方一牧羊人的妻子生下两个女儿,姿态容貌美丽非常,一蹙一频,一举一动,楚楚动人。国中人都认为她姐妹俩是神仙下凡,求婚者络绎不绝。牧羊人却说:“我有这样绝世漂亮的两个女儿,是上天的恩赐。我怎么能把她们随便嫁给凡人呢!我打算把她们嫁到天上去”。于是牧羊人在大漠之北无人居住的地方,修筑了一座高台,把两个女儿安置在高台之上,对天祈祷说:“恳请天神自己来把她俩接去吧”。过了三年,天神未来接娶,女儿的母亲想要将两个女儿接回家,牧羊人阻止说:“不可以的,还没有到撤回的时间”。又过了一年,天神仍没有来,却来了一只老狼日夜守候在高台之下,嗥叫呼号,还在高台下打了一个洞穴,住在里面,长久不肯离去。牧羊人的小女儿对姐姐说:“我们的父亲把我们俩安置在这座高台上,想把我们送给上天,已经好几年了,天神不来,如今那只老狼却来到这里,也许它就是个神物,是上天派来的,我想到台下去靠近它”。姐姐一听妹妹的话,大惊失色,说:“那是一个畜牲,你要是去跟了它,岂不是有辱于我们的父母吗!”妹妹不听,执意走下高台,做了老狼的妻子,生儿育女,子孙滋生繁衍,渐渐形成了一个部族,便是匈奴。由于这个缘故,那里的人们都喜欢引颈高歌,像是狼在嚎叫。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说:“商朝时的鬼方、昆夷、荤粥,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近代有说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统称为匈奴。也有说鬼方、荤粥、猃狁是古代披发左衽的羌族。林胡、楼烦、义渠才是胡服椎结的匈奴前身。

匈奴的族属,一说是属蒙古族,一说是属突厥族,一说是属斯拉夫族。

匈奴族名的来源,一说因居住于匈黎谷而得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土丘”。《史记·五帝纪·索隐》引皇甫谧的话:“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谷”。凶黎谷,凶之谷,皆为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涿鹿之阿,即河北怀来县南狼窝与梨园寺一带。一说,因聚居于匈河(外蒙拜德拉格河)而得名。又一说,匈奴是善于射箭并曾经给殷商当过奴隶的族群,它曾被殷商人所征服,作过殷商的臣仆,是个凶恶的奴隶。又说,匈是猃狁字头的拼音,奴是中原人所加。

匈奴没有文字,有关他的历史记载都来源于其他民族。匈奴又过早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有关他的文献资料遗存很少,且都是些只言片语,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述。加之学者往往都从个人的角度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诠释,缺少令人信服详实的佐证。所以,至今有关匈奴的族源、族属、族名,除匈奴不属于蒙古语系已成定论外,其他均无统一的说法,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总之,匈奴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