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权臣(1 / 2)

朱雀门后是承天门街。

沿着大街一路向北,左右分别是三省六部九寺和十六卫署的官衙公廨。

承天门街尽头,是一条横街,中间一座宫门,便是承天门,过了承天门,便是皇帝所在的宫城。

承天门外有一面鼓和一块红色石头,分别是登闻鼓和肺石。

长孙诠初见登闻鼓时也很惊奇,因为此鼓像极了电视上开封府外的鸣冤鼓。

打听后才知道,此鼓是二月初才设立。

登闻鼓是从周朝开始发展过来的一种直谏方式,可以让平民百姓有上达天听的渠道。

周朝时叫路鼓,汉晋时期改名为登闻鼓。

后来的朝代时设时废,隋朝也曾设立,律法规定: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登闻鼓旁边的石头叫肺石,作用和登闻鼓类似,有直抒心肺、击石鸣冤之意。

新皇刚即位便设立登闻鼓和肺石,显然是想告诉朝野上下,他有广开言路的决心。

过了承天门,接连穿过嘉德门和太极门,前方出现一座威武雄浑的大殿。

此殿正是三大殿之首的太极殿。

大殿之外,一条石阶斜挂而下,阶下方圆百丈,皆是平地,地上铺有白砖,视野开阔,一览无遗。

沿着石阶向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尽是站岗候卫,披甲执锐,气象森严。

百官在御史大夫唐临带领下,很快来到殿西庑廊。

文官和武官根据品级,各分五个班次。

正殿容量有限,五品以下官员,都被领到正殿南面的石阶下朝参,程处立便在其中。

他们这些官员只能在殿外听朝,有事进奏才能入内。

五品以上官员排为十个班次,准备入殿。

长孙诠排在品级最低的班次中,文官第五班,倒数二位。

御使台官员传点毕,监察御史带百官来到殿门外,由监门校尉手持门籍,通过“唱籍”,点验百官。

门籍之上,持有每名官员的官职、姓名、身高、相貌等信息。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混入朝堂之中。

当然了,也只是走个形式。

前面入朝的路上,监察御史们早就瞪大眼睛,把上朝官员们里里外外扫个通透。

他们不仅是在确认官员真伪,还要检查官员穿着是否逾礼,稍有疏忽,便会受到他们弹劾。

不一会,监门校尉唱到了长孙诠的名字,他应了声“在列”。

未几,唱籍毕,仍由监察御史带领百官入殿,按品级于殿廷就位。

殿内已摆设好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仪仗。

其实朔望朝的仪仗布置,恰好是长孙诠这位尚辇奉御的差事。

不过他在尚辇局只挂职不管事,乐得轻松,差事皆由另一位奉御负责。

除蹑席外,左右各设有三张椅子,这是李治对六位宰相的特别优待,允许他们坐朝议事。

殿内左右,有十二根升龙金柱,六根一列。

每根升龙柱旁,都会站一名带刀侍卫。

这些侍卫头戴平巾帻、手按刀柄、两裆铠配高头履,仪态威严。

候卫在朝堂上是不许执刀的,只能持戟。

这些站在升龙柱旁边的侍卫,是皇帝身边贴身卫率,千牛卫!

三大殿与后宫之中,只有千牛卫有资格持刀行走,他们手中之刀又被称为千牛刀。

在千牛卫后方,有三十六名候卫贴墙站立。

这些候卫被称为引驾侍卫,也有资格侍朝。

倘若朝堂上,皇帝突然下旨抓捕某官员,便是他们领旨抓人。

众官走到各自蹑席旁,垂手站立。

少顷,一道唱诺声中,一位身穿黄色圆袍、头戴通天冠的青年从角门走进,正是大唐皇帝李治。

只见他身姿潇洒,面色儒雅,脚步轻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身边簇拥着内侍和通事舍人。

因是朔望朝,群臣要向皇帝行跪拜之礼。

典仪唱礼道:“趋!”

长孙诠跟随众官员一起小步出列。

典仪唱道:“脱舄。”

众官开始脱鞋。

好在大家都是文明人,平日很注重卫生,殿中暂时没有闻到特别刺鼻的味道。

典仪唱道:“俛伏。”

众官双膝跪倒,趴伏于地。

典仪唱道:“兴。”

众官员站起身。

典仪唱道:“再拜。”

众官员再次叩拜,行了两个稽首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