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迎接队伍的见闻(上)(继续努力,求推荐!)17(1 / 2)

朝会结束之后,迎接新皇的队伍就出发去往了河间郡。

河间郡在大河之北,距离神都城约一千九百里。两地之间是平原地形,除了大河之外几乎没有山川阻隔。

迎驾的队伍在朝会结束后的当日下午启程,以日行六百里的急行军速度,花费了不到四天的时间到达了目的地河间郡。

三日行一千九百里的急行军结束之后,整个迎驾队伍显得精神疲惫,衣甲上也满是汗水污渍。

在进入安国县境内之前,队伍稍微修整清洗了一番。队伍中的所有人,不管是地位最高的领队,还是地位最低下的宦官小卒,都坚持要以最饱满的精神,最威严的姿态,进入此行的目的地。

解渎亭侯金宏的封地在河间郡安国县解渎亭。

安国县,原称安国侯国。高皇帝开国时,将排名第十二位的开国功臣、丞相王灵徙封于此地,设置安国侯国,封户五千户,这是安国建置的开始。

世宗时安国侯的爵位失传,朝廷将安国侯国改为安国县,中间改过一次名,不久之后又改了回来,延续至今。

安国县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三条,由北向南分别为嘉水、泒水、资水。

河流众多意味着水资源丰富,但也意味着水害易发多发,在这么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地名很多时候都代表着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

比如县名中的“安国”二字,虽是高皇帝对王灵“安邦定国”的称赞和期许,但也代表了当地百姓对于生活环境安定的憧憬向往。

金宏封爵中的“解渎”二字也同样怀着这样的意义。

所谓“解”者,消除、禳除之意也,“渎”者,川流之意也,“解渎”二字便是禳除消弭河流带来的灾患的意思。

以这两个字命名,可想而知,这个地方的水患情况如何。

解渎亭,这么一个水患易发多发的安国县里,出了名水患严重的地方,平日里连为了利益不畏生死的商人都很少来,今日却来了一支人数上千、仪仗威严、甲胄齐全的全骑士队伍。

队伍的到来,理所当然的引起了路上所有人的注意,随着消息的传播,一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队伍的四周。

众人不敢靠近队伍,只是在远处远远的观望、跟随。

在众多当地百姓的围观之下,队伍走向了此行最后的目的地,解渎亭侯府。

在队伍进入安国县之时,早就已经派出了骑士快马向解渎亭侯府向侯府进行通报,所以当队伍来到侯府的时候,侯府已经中门大开,侯府上下,不管是亭侯金宏、其母太夫人董氏,还是小厮仆役,都站在侯府之外,整队肃立,迎接朝廷使者的到来。

解渎亭侯府僻居乡下荒僻之地,血缘上也只是与当代和王同一位曾祖父的再从兄弟,平日里连守相巡视县乡都很少到此处,忽然有这么一支朝廷来的使者队伍到来,侯府众人当然是心中惊疑的。

若不是通报的骑士态度十分谦逊有礼,众人恐怕早就混乱起来了。

迎驾队伍来到侯府门前不远处便全员下马,从队伍中走出来两位老者,一位长髯,一位无须,正是队伍的两位持节领队,守光禄大夫金涛与御马监太监曹杰。

两位老者并排走到侯府众人面前,身后各跟随着一名手持节仗的虎贲郎。

两人站定,曹杰从袖中拿出一份制书,道:“皇太后制,众人拜受!”

等待的侯府众人闻言全部下拜,等待曹杰宣读制书。

“皇太后制,曰:先帝崩逝,家国无主,人心不安,朕以眇眇之身临朝称制。朝臣百姓同心期盼,明君登位,安定天下,继先帝之嗣,承宗庙之重。朕闻解渎亭侯宏,孝穆皇曾孙,符彩昭融,智谋宏远;聪明文武,本于天赋之才,孝友温恭,发自生知之性;而自承继亭侯之位,居惟秉谦,动必由礼;约己靡登于驰道,侍亲无懈于寝门;恪慎厥躬,祇勤古训;推乐善好贤之德,彰爱民育物之心;是宜承宗庙之重,为邦家之本;践于守器,允叶重离;宜立为先帝后继;宜令有司奉迎入京。”

侯府的消息闭塞,根本还没有知道皇帝去世的消息,陡然听到“皇太后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待听到第一句“先帝崩逝”,总算明白了“皇太后制”是怎么来的。

皇帝刚刚去世,消息都没有传扬开来,就有这么一队骑士来到解渎亭这个小地方,给亭侯念皇太后的制书。联想到皇帝没有子嗣,金宏想到了某种可能,心中激动不已。本来金宏虽然年幼,但毕竟生长于侯府,接受的是贵族教育,骤然听到消息,心中再如何激动,面上也是该保持平静的,但想到那种万分之一的可能,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为了不失礼数,只得低下头,不让人看见自己的表情。

皇太后的制书文辞不算艰深,越往后听,金宏眼中的神采就越亮,待听到最后的“宜立为先帝后继,宜令有司奉迎入京”,已经乐得坚持不了表情管理,面向地面的脸上已经满是笑容,只差直接笑出声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