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1661年开始 连载

伐清从1661年开始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碧海狂客生 字数:4万字 标签:伐清从1661年开始,碧海狂客生 更新:2024-10-02 17:09:26

1661年,故事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始…

第一章攻台

大明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清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公元1661年4月21日

金门料罗湾

天公作美,阳光普照。

120艘雄壮的战船整整齐齐排列在料罗湾海面之上,中军船、龙烦船、沙船、鸟船、八桨船、小哨、快哨、乌船、小乌龙船等十多种战船整齐排列,战船上一门门大炮在阳光之下亮闪闪的发光。海风簌簌,旌旗飘扬,大刀队、弓箭队、盾牌队、铳炮队整齐排列,将士们虽未着甲,然肃然的军威、昂扬的斗志、精良的装备,无不表明这是一支精锐之师。

“咚-咚-咚”,随着中军船响起鼓声,战船开始按序排列。

数面朱字大纛迎风招展,数十名文武官员排成两列,延平王郑成功内置铠甲,外罩战袍,坐在船中央主帅座上。看着眼前的大军,这是他的依仗,也是他雄霸东南的基石。自隆武二年起兵抗清以来,南征北战十五载,抗清大业却日渐飘零,看不到希望,众多熟悉的身影消失再战火之中,盟友一次次的失败,大明统治的区域一日日变少,朝廷再次播迁,北伐失败,损兵折将。却不知这抗清大业何日才能成功。

郑成功始终是心智坚毅、果敢敏锐的东南霸主,压下心中波澜,由此雄兵在手,取得台湾为基业,未必不能与清军再次一较高下。

“锦儿,你初次镇守思明州,要虚心学习,好好听几位叔父的,遇事镇之以静,万不可慌张。”郑成功对着站在一旁的郑经说道。“本藩此去收复台湾,多者半载,少者两月。鞑子新帝刚刚登基,年幼无知,朝政混乱,必不敢主动来犯,你要守好基业。”

郑经此人,为妻子董氏所出,乃郑成功嫡长子,延平王世子,又名郑锦,长的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敏而好学,性情温和,武艺出众善弓马,长诗书,为人谦逊慈让,在郑家军中地位崇高,颇具威望,深的郑成功喜爱。此次更是让郑经镇守思明州,掌握思明州军政大权,其中用意可谓众人皆知。

郑经自谦的说:“谨遵父王教诲,事事必当求教泰叔、旭叔、陈师等人,必不负父王重托,守好思明。”

站在一旁的郑泰哈哈大笑:“世子客气,藩主但切放心,武有忠勇侯、黄提督、万义、万禄等将军在一旁提点,文有九峰、复甫近前辅助。且鞑子自顾不暇,万不会有事。”

洪旭道:“藩主放心,厦门之战,清军大败,损兵折将4万余众,周围兵力为之一空。福建、浙江两省水师也损失殆尽,广东水师怯弱,李率泰、达素之辈已吓破狗胆,正惶惶不可终日,若不是顺治小儿已死,这两人怕已被押解问罪了。”

“忠振伯所言极是,鞑子已无军队可派,残余之辈,只能据城死守,必不敢出城来犯。世子果勇睿智,武艺超群,思明州又有八千精兵,藩主大可放心,绝无一失。”前提督永安伯黄廷道。

“不可大意,清军虽败,但仍有侵犯之力,万不可疏忽。”

郑成功手握剑柄,看着时高时低的海鸥,说道:“金夏两地,地窄人稠,八十万军民挤在两地,没有纵深,实在太过危险。为了抗清大业,收复祖业即是应有之义,也是图谋未来之举。公业,你常年掌管府库,又留守金门多年,粮饷一事万望你协助陈参军多多费心。” 郑泰肃然应答:“藩主放心,泰知道轻重,必协助好陈参军收集粮草。”

陈永华慨然道:“华担负如此重任,必不负藩主厚望,必将辅佐世子,稳固厦门,格尽职守,务必确保东征大军粮草供给。”

萧拱宸、陈蟒、黄昭、吴豪等大将肃然而立,对于攻台他们仍有较大的疑虑,虽然郑成功已经在秘密会议上多次分析收复台湾的利弊,但荷兰战船实力的强大,赤嵌城、台湾城城高险要,火炮众多。

荷军据城而守,占有地利,攻伐不利,且郑家军多年征战,身心疲惫,粮草补给不足,攻台军队皆是郑家军精锐,一旦攻台不顺,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到时清军再趁机南下,丧失大半军队的郑家军腹背受敌,如何抵挡?

郑泰看着眼前默不作声的将领,心中叹息,抗清还有希望吗?堂兄的坚持真的是对的吗?金、厦两地八十万民众前途如何,以鞑子禽兽行径,这八十万民众必下场惨烈,该何去何从?若复台顺利,郑家倒有一片基业,若此行不顺,我该如何选择?

郑泰一时百感交集,看着一旁身材修长、一脸英气的郑经,这郑家二代,能否在这乱世之中守好基业呢?

北伐南京失败的影响太大了,其军队损失惨重,郑成功众多心腹大将或俘、或降、或战死,军心动荡,民心不稳,暗流涌动,郑家威望岌岌可危,虽1660年取得厦门大捷,形势稍微稳定,但加上李定国出师失败,永历帝逃亡缅甸,永历朝廷近乎覆灭,抗清形势极为不利。

许多抗清义士因此而绝望,或解散军队,归隐山林、或背离祖宗,投降满清。

此次郑家军收复台湾,在一些抗清义士看来就是放弃复明,逃离大陆,为郑家一己私利考虑,留一安身立命之所,对郑成功大为失望,极大降低了郑成功的威望,对郑家也是极为不利。

金门寸土,不足养兵;厦门丸城,奚堪生聚。金厦两地,弹丸之地,一无纵深、二无税赋,兵源不济,粮饷两缺,实难养兵,更不要说养出一支能与清军八旗军队野战的精锐陆军了。

清朝迁海政策遥遥传来,若果真迁沿海三十里民众,那陆上五商筹集物资将会断绝,影响海上五商对南洋和日本的贸易,收入必将锐减,财源枯竭。

无财不聚兵,无兵不成势。若想保住海外贸易地位,必须有一根据之地,养民、养兵、养商。此次收复台湾,对于郑家军而言,也是破釜沉舟之举,若不成功,郑家军衰败转瞬即到,这些骄兵悍将,不介意拿郑家的人头染红自己的顶戴。

若此行顺利,攻克台湾,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迁数十万民众入台,屯田养兵,经营外贸,聚财聚势,修养生息,重振大明声威。

日上中天,时机已至。

“出征”郑成功命令道。

嗡嗡嗡…

一时鼓角声响,120艘战船一起启动,澎湖游击洪喧的船队作为开路先锋,乘风破浪驶出料罗湾,第一路水路十七镇船只依次开出,二万五千兵马,浩浩荡荡的向澎湖进发……

最新章节

小说章节

同类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