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空尽日以迟留(2 / 2)

北方和南方的自然风物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韩愈自小生活与北方,看惯了草木稀疏,水深土厚的景象,对于阳山高大而陡峭的山岭、密集的深林、炎热湿热的气候、江小流急的水势以及低洼的地势都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完全是原生态的丰富而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在韩愈的心中却并不是让他愉悦的,反而带给他深深的担忧和恐惧。

王昌龄《诗格》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情境是诗人将已动之情“张之于意而处于身”,经过一番“驰思”,创造出感情更浓厚的情境。其审美特征是“深得其情”。

韩愈阳山时期的诗文多有家人离散、身世飘零之慨,《感春四首》其三中有“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冠欹感发秃,语误悲齿堕。孤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诗中选取“诗书”“发”“齿”这种琐碎微小的物象,并且在后面加一个描摹定性的情感词汇以表达情感。

诗中,韩愈为自己好久没有习读“诗书”而懊悔,说他由于身处蛮荒,贬谪独居,意志消磨,年轻时的斗气全无,没有注意自身的修养,“头发”稀少脱落,“牙齿”也松动了,这些物象的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符合韩愈当时在阳山时被贬谪的心境。

在韩愈阳山最孤独寂寞的时期,杨仪之以湖南支使来阳山。此时的韩愈,对朋友之情已经有了独到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期待友人来访。韩愈为此赋诗《别知赋》,诗中曰:

“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于海陬。遇夫人之来使,辟公馆而罗羞。索微言于乱志,发孤笑于群忧……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韩愈选“虫”“蛇”来表现阳山环境的艰苦和险恶。首先写知心朋友难得;然后写癸未冬末,被谪南迁,鱼鳖为侣,虫蛇为邻,形单影只,孤苦无依,所幸得知心朋友仪之来访。最后写知心朋友又要离去,伤心流泪。情真意切,自然流畅。

韩愈治阳山一年两个月里,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施农耕、行仁政、兴文教,整顿社会秩序安民,从而改变了阳山蛮荒穷困的面貌。

韩愈和阳山互相成就。

阳山因有韩愈这位贤令,一改野蛮落后之风貌;韩愈因贬谪阳山使其爱民思想成熟,阳山是其从政为民、政治上走向辉煌的起点。

贬谪阳山,使韩愈有机会开始认真反思自己,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因此也可以说: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造就了韩愈。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去世。正月二十六日,李诵即位,是为顺宗,二月二十四日大赦天下:“死罪改为流放,流放以下递减一等。”

韩愈、张署二人同时遇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