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小曼家中有难(1 / 1)

魏展鹏这时想起了小时候,他们家的邻居,当时住的是三层楼房,50年代末期盖的都是红砖房子。一个单元有大有小,魏展鹏家住的单元有三间屋子,邻居家住了一间。厕所厨房为两家共用。那时候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分房基本上是按照家庭人口,人少了就分的少。多了就分的多。

邻居家是个小女孩,叫小曼,不过她特别喜欢和男孩在一起玩。两家关系处得不错。那时粮食是定量的,每家都有一个粮本,拿着粮本去买粮食。孩子出生就凭着接到证明去登记口粮,取得6斤粮食配额。以后每年长两斤,涨到25到28斤就封顶了。28斤是白领的定量。工人按工种再涨。技术工人涨到36斤就封顶了,壮工可以长到50斤。另外每个人的定量里分成粗粮、细粮、豆类。

魏展鹏家里孩子多,而且是男孩子多,所以费粮食,总是不够吃。邻居家三口人,而且是女孩,再加上小曼的爸爸经常去钓鱼,补充食物,所以他们家的粮食有富余。这种情况很多,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一种自动调节机制。粮食富裕的,就可以用粗粮换细粮。粮食不够吃的,就用细粮换粗粮。所以每个月小曼家都能给魏展鹏家调剂5斤细粮。魏展鹏家就可以多5斤粗粮。

除此之外,小曼爸爸每次钓鱼回来还会给魏展鹏家送一两条鱼。魏展鹏记得有一次给他们家送了两条大鲇鱼,一条起码有两斤。那次老妈给他们炖了一锅鲇鱼,吃的特别开心。魏展鹏自那次炖鲇鱼后,就喜欢吃大蒜了,就是炖过鱼的蒜瓣。

有这样一个邻居,是魏展鹏一家的荣幸,也是他们一家能安然度过灾荒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魏展鹏有能力了决定去看看这一家,也能为这一家锦上添点花。通过以前的邻居,魏展鹏找到了小曼。方得知小曼的父母已过世,小曼结婚,嫁给了一个外地人,婚后生活还可以。一家三口还住在老房子里。不过是占了一个单元。和孩子们住在一起。

魏展鹏到了小曼家时,小曼没有在家,小曼的爱人关海天接待了魏展鹏,“小曼去买菜了,您先坐吧。”他起身给魏展鹏沏茶去了。

不一会儿,小曼回来了,提着一个手编篮子,篮子里装着一条草鱼、一把菠菜、两根黄瓜、两节藕、一块豆腐、一块五花肉和一瓶二锅头。

小曼一边做饭,一边和魏展鹏聊天。小曼的老公拾掇着鱼和五花肉。很快小曼的素菜都洗好、切好准备好了。小曼老公立刻说:“你们俩去屋里聊吧,我先把肉炖上,鱼蒸上,然后再炒菜。这几个菜我来做就行了。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儿小时候的事情,满满的回忆。然后就说到了孩子,养孩子特别费钱,特别是这教育,不仅费钱,还费劲儿,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在拼爹的年代,总觉得对不起孩子。

这不是该上中学了,都在找后门上好的学校。他们正在发愁呢。听到这里,魏展鹏问:“你们准备上哪个中学呀?”

小曼说:“当然是实验中学。初中进去,就顺理成章上高中了。升学率达到了90以上。这片就属这个中学好了。其他中学就差些了。竞争太激烈了。”

魏展鹏边听,边琢磨怎么帮助他们。

中午开饭了,关海天做了五个菜:红烧五花肉、清蒸草鱼、荷塘小炒、虾皮菠菜、家常豆腐。中午孩子们都不在,就他们三个人,足够了。

关海天拿出了酒杯,给魏展鹏倒上,然后他给自己也倒上,小曼不喝酒,就以茶代酒三人一块干了一杯。然后小曼就不跟他们凑人闹了,让他们俩喝酒。

魏展鹏心里藏不住事,于是就问他们对孩子的中学有什么想法。如果需要他帮忙就尽量说。关海天说上中学还有一年时间呢,慢慢再说。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了。接着魏展鹏和关海天又喝了一会儿就结束了午餐。就在这时,关海天的电话响了,接了电话后脸色非常不好,和魏展鹏打了个招呼,和小曼说了几句好,就出门了。小曼也不好意思跟魏展鹏解释,关海天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了,要押金30万。她必须去取钱、筹钱。魏展鹏没多说,就离开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