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六桥横绝天汉上(2 / 2)

为了疏浚西湖,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摆在苏轼面前的困难重重。

首先,治理西湖需要的大量经费从何而来?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两万五千方丈,需要二十万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算,每一工五十五个钱,加上三升米,全部计划需要三万四千贯钱。他已经多方筹得一半经费,空缺的部分只得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一百张度牒作为经费。

度牒就是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度牒制度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因为在唐代是由尚书省祠部颁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书,所以又叫祠部牒。

唐玄宗天宝五年五月,唐玄宗命令祠部给合法出家人颁发度牒,以此作为僧尼身份证明,可以免除徭役、地税,以便于政府管理。官府可以出售度牒,所收费用充入军队和行政等开支。从此,度牒的收入,成为唐宋时期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

因为拥有度牒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保护资产,所以在唐宋时期,很多人就开始非法买卖、炒作度牒,甚至伪造度牒,从中牟利,所以当时假冒的出家人也很多。到了宋代,度牒不仅价格暴增,并且用途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买卖东西,充当货币使用。这个现象一直到清世祖顺治年代才被遏制,政府发放度牒,不再收取费用。到了雍正时代,度牒制度直接被废止。

苏轼把这一百张度牒卖了,得一万七千贯钱,带领工人和船夫,开始了浩浩荡荡治理西湖的大工程。

棘手的问题紧接而至,疏浚出的大量西湖淤泥安置何处?这次,苏东坡再次展现他作为艺术家构图布景的巧思,将这些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长堤上栽种花木杨柳,建上小桥亭阁,这样点染的自然之美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

苏轼后来在颍州时曾作《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诗,其中的诗句“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就描述了这一美景。

长堤贯通西湖的南北两岸,也大大缩短了游玩西湖的往返距离,更为便利。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那条长堤取名为“苏公堤”。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使得西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民众若想种植菱角增加家庭收入,必须要将自己的地段定期拔草,同时官府将所得的租种费用和税收收入用于湖堤的保养。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此水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于是,西湖变了:沿堤遍植芙蓉、杨柳,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

这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外任时期不仅是苏轼政绩卓越的时期,更是其广交贤士的时期。相对在朝时而言,外任不仅使其摆脱掉许多迫不得已的应酬,也使得当时许多崇拜苏轼文采的文人有更好的机会与苏拭结交。“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就是在熙宁五年,苏拭通判杭州之时上书求见的。

元祐年间守杭,苏轼与之交往的,以本地同僚为主:杭州本地地方官,即刘季孙、王瑜、周焘、苏坚等人。其中,以刘季孙最得苏轼赞赏,二人的往来也最密切。苏轼在杭的近两年时间,与其同游、唱和、次韵、赠答之作,数量居这段时间唱和诗之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