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渐岘绿娇红姹(2 / 2)

但柳永不听劝,为此双方还弄得不欢而散。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诗曰“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柳永调任泗州判官。此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

这年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

范仲淹对于柳永的才华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他的文学十分的赏识。

所以,当柳永重新向朝廷申诉,请求改官职,得到了范仲淹的肯定,柳永申雪投诉,进入了朝廷,当上了京官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掌管编撰国家书籍。

柳永的仕途坎坷,这也与北宋前期的政治环境有关。宋仁宗也是一个通晓音律、写诗填词的儒雅皇帝,特别反感烟花柳巷的各种词作。柳永一直身在市民阶层,大多的词作都是艳词,这令宋仁宗很不满,认为都是些浮糜之音。所以,柳永才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这也是他的运气不济。

庆历六年(1046年),柳永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柳永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皇祐四年(1052年),夜空上突然出现一颗老人星。

仁宗皇帝问太史道:“此是何征兆?”

太史道:“回陛下,此乃吉兆。”

仁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便在宫中宴集群臣,并命左右词臣为乐章。

于是梅尧臣、欧阳修等人推荐柳永作词,柳永遵命作《醉蓬莱》词。这首词描写了皇宫内苑的秋夜景色,庆贺老人星吉兆,奉承皇帝。谁料事与愿违,不但讨了个没趣,反而连官都给丢了。

仁宗皇帝读到“宸游凤辇何处”这句词,心里觉得很难受,于是龙颜震怒,把词稿往地上一丢,拍案而起:“终究是小人之儒,歪才俗学,如何登得大雅之堂!当此良辰佳日,偏勾起朕之伤心往事,何故如此不谐也!”

从此,柳永硬被仁宗皇帝推出官场。

心灰意冷的柳永漫步在京城的郊野上。他举目远眺,叹道:“世事如云,人生如梦啊!我是天下少有的不幸之人。难怪陶渊明《咏贫士》诗云:‘暧暧空中天,何时见余晖。’总之一切的愿望与期待,都已经落空了。”

皇祐六年(1054)清明节,柳永在回福建崇安的途中,客死于润州的一所寺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也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乐章集》中慢词居十之七八,且词调多为独创的“新声”,可以说,柳永发展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词神弄玉的历劫档案上,增加了一颗星。她知道,柳永的高峰后面,后面是宋词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