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天长不禁迢迢路(1 / 2)

张知白立即将晏殊召来面试,晏殊虽年方总角,却机敏过人、对答如流,果然名不虚传。

小晏殊两岁的弟弟晏颖同样聪颖过人,才思敏捷,能通经作诗赋,并且还有着过目不忘超群的记忆。

张知白认为晏殊兄弟二人以后定是国家栋梁之才,惜才的张知白便将晏殊和晏颖以“神童”名义推荐给了朝廷。

第二年,景德二年(1005年),恰逢朝廷开科取士,晏殊兄弟被皇帝钦定参加殿试。

小小晏殊第一次离家,临别之际,一首《踏莎行》道尽了少年晏殊的愁绪: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远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这首词道出了晏殊心中的忐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自古忠孝两难全,面对与父母的离别,一缕相思无处放。

而面对新婚妻子李氏,晏殊更是恋恋不舍。

在千人聚集的考试中,晏殊面对在年龄上称得上是他兄长、伯叔乃至祖父的竞争对手,毫无怯场之态。他沉稳作答,“神气不慑,援笔立成”,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嘉赏,登神童科,赐同进士出身。

而弟弟晏颖因为成绩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皇帝开恩让他留在秘阁读书。

当朝宰相寇准上奏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乃宋朝的敌国,寇准的意思是提醒皇帝不可重用晏殊。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对寇准的提醒不予采纳。

过了两天,是诗、赋、论的复试,晏殊发现这个题目恰好是他曾经做过的,就上奏宋真宗说:“这个题目臣之前做过,请用别的题来测试臣。”宋真宗觉得这位少年很独特且老实厚道,也想看看他的真实水平,于是命人重新出题。

晏殊再次拿到题目后,略做思考,便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迅速成文。

晏殊的诚实与才华得到了真宗皇帝的欣赏,殿试过后,晏殊被赐予秘书省正字,留在秘阁读书深造,弟弟晏颖跟随他于秘阁读书。

因为晏殊非常年轻,朝廷十分注意对他的考察,“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见晏殊交往的都是品德、文章俱佳之人,朝廷对他也就愈加放心了。宋真宗还让陈彭年常到秘阁指导晏殊学习。

从此,晏殊在仕途上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李虚己是晏殊的师父兼岳父,他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官,曾经得到宋太宗的表彰,宋真宗称赞他儒雅谨慎,而且他还特别孝顺,是一个十分不错的人。张知白对于晏殊有着知遇之恩,他官至宰相,为人洁身自好,清廉简约,是一个好官。这两人的价值观对于晏殊的影响很大。

而晏殊一生最大的贵人就是宋真宗,有了皇帝这个大后台,即便大臣们争斗得再厉害,也不能伤他分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