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佳人举袖耀青蛾(2 / 2)

北宋后期,教坊教习的内容已不限于歌舞,还包括杂剧。它像是个国家艺术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朝廷的各种宴会演奏与表演。在这些比较轻松的场合中,不用雅乐,用的是“清乐”。

教坊里,部有部头,色有色长,另有教坊使、副使、判官等等管理人员,但都属于杂流命官,政治地位不高。教坊中的专业训练很正规,网罗了不少高水平人才。像教坊大使孟角球、丁仙现,就是一些造诣很深的艺术家。

宋代的教坊设立于公元960年,也就是大宋政权建立的那一年,随着北宋的灭亡而消失,也就是靖康劫难之时,共存在了一百九十年。

在教坊,农钰也见到了舞女张妼晗。

张妼晗本生在官宦之家,祖父张颖、父亲张尧封都是进士出身,本可以做个官宦人家的小姐。

可惜的是,张妼晗的父亲刚刚进士及第没有多久,便英年早逝。年幼的张妼晗与其母钱氏无所依,只得投靠大伯张尧佐。但张尧佐并不想收养母女两,刚好当时要被调派到别地为官,于是便以路途遥远为由推辞了。

父亲去世,大伯一家也不收留母女两人,母女两人没有了依靠。幸而,母亲钱氏有几分姿色,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张妼晗到齐国大长公主府上当歌舞女。

张妼晗在八岁的时候,长公主看她是个可造之材,就带入宫中,交给教坊教习贾玉兰抚养。贾玉兰非常喜欢她,几乎视其为养女一般呵护。

张妼晗年龄渐长,出落得身姿窈窕,姿色娇媚,舞技也初有所成。

“佳人举袖耀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南朝宋的刘铄一首《白曲》诗,描写舞女的舞姿和神态,极为生动传神。

“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栖。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也是写舞女诗中的翘楚。

看着起舞中的张妼晗,农钰觉得,这两首诗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

北宋抑武扬文,文人的地位逐渐上升,科举制度更是推动了教育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气息浓厚。

这种文化气息也逐渐影响到了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宋代对于女性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因此,舞女也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当然,舞女大多是平民阶层,但宋代的文风兴盛,给她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北宋的舞女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

唐宋对音乐与舞蹈艺术文化有着很大的包容性,教坊逐渐向民间开放。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机会被选拔为官方的舞女。凭着音乐天赋与优美舞姿,有幸入了宫中教坊,成了一名舞女,维持生计自然不成问题。

还不只如此。舞女不仅带来精湛的舞蹈技术,也能填词吟唱,推动了宋词的传播。填写宋词是士大夫的风尚,也是一门必修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舞女有更多机会接触士大夫,出了名的舞女还能提升双方的名气。

小时候的颠沛流离,人情冷暖,在小小的张妼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她学艺努力刻苦,凡事都想拔尖,要强又心思玲珑。

那时的张妼晗,朝气蓬勃,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每日是跟着各位姑姑们,苦习歌舞与乐器,以便来日能在皇家面前,一展歌喉与舞蹈。一个大舞台,对舞女来说,是希望,更是生命。

北宋教坊里的舞女,更有机会接触到皇帝。

于是,在张妼晗十岁那年的一个风雪之夜,哭泣的张妼晗邂逅了大婚的宋仁宗赵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