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进入周王朝了(1 / 2)

小时候,记得看《封神演义》,一集都没落地开启了年少电视之旅,于是看着姜子牙最终协助周武王伐纣封神时,让我记忆深刻,也从此走上了看电视影响成绩被找家长的道路。

周王朝是继夏商周之后的一个统一规模的王朝。继承了前两个王朝的文化成就,行成了浓郁繁华的周文化。连孔子都曾说:“如果要我在三代文化中发表一点见解的话,我更加倾向于表彰和提倡周文化。”

我每讲一个朝代,总是喜欢将他的壮大过程讲出来,主要是想让孩子思考,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周的始祖是后稷,母亲有邰氏姜嫄,一次在野外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踩上去,居然怀孕,产下一名男婴,离奇的经历使得男婴被看作不吉利的,便扔到牛马踩踏的小巷、人迹罕至的树林,但莫名的都是大自然保护着孩子,于是母亲便认为孩子一定不一般,便养活了下来。

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很有天赋,尧帝时,任命他为农稷师,舜帝把邰地封给他。不过这支以农业见长的族群,在太康失国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动乱,后稷之子失去了农官之职,放弃了原有的农业来到了戎狄地区,开启了游牧生活。之所以迁徙,主要是因为全球气候发生较大的变迁,逐渐趋于干冷,农业为主的生态资源崩溃,只好选择依赖动物资源。直到后稷的孙子公刘迁徙回到了岐山脚下豳地,恢复农业种植。但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扰,周王朝的古公亶父离开了生活九代人的豳地。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因它北部山脉成为天然的屏障。土地肥沃,适合农耕,连种下苦菜也会变得像饴糖一样甜蜜。河流流过平原,河里出产许多鱼类。

古公改变部落受戎狄影响游牧习惯,开辟山林,开垦田地,兴建土木,修筑房屋,营建邑落,在这里建筑宏伟的宗庙建筑,外门高大,正门堂皇,还有祭祀的祭台。宫殿实行对称风,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门房、厢房。门前有影壁,堂前有大院,堂后过廊通往后室,过廊的左右两侧为东西小院。整个建筑四面墙连接不断,东西厢房各有八室南北排列,台基之下有陶管构成的水道,或者用河卵石切成。台檐外有散水面或散水沟,台基以夯土夯实,隔墙分层夯实,墙面以三合土装饰。总而言之,一句话,坐北朝南,中间主体,两边客体。有排水设施。对称的建筑风格,至今还有影响。

古公在周原不仅开启了建筑群,还开启了政治管理。随着势力强大,为后世灭商做好了铺垫。这个时期才是周逐渐崛起的开端。

周季历时期,被武丁征服,成为商的属国。周文化也受到殷商文化的影响。周的青铜器包括三类,商式青铜器,商周混合式青铜器,周式青铜器。这就好比中国使用汽车,先是进口,合资,最后是国产。

商周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季历一度得到武乙的赏赐和任命,但武乙看到季历的才华和能力,便心生嫉妒。到了他的儿子文丁时,终于开了杀戒。

季历死后,长子姬昌继位,他继承了先祖的事业,并且积善累德,尊老爱幼,礼贤下士,使得贤人如伯夷、叔齐都来投奔他。由于周的势力强大,商纣王便将姬昌囚禁,以示警告,后释放,封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授予他征伐的权力,软硬兼施,来拉拢。

姬昌被释放后,用德行感召周边的小国归附。强大后受命称王,史称周文王。另一方面采取军事征伐,利用商王给予的权力,开始对西北戎狄发动战事。彻底解决后方的骚扰,稳定后便着手东征。逐渐渗透到了商的统治区域,进而逼近核心区域,周也将都城从岐山迁到了更东面的丰邑,作为东进的指挥部,可迁都第二年,文王去世,武王继位。

武王迁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继承先辈遗志,继续伐商。第九年,周的势力强大到,在黄河渡口孟津,有八百诸侯与其“不期而会”,意图攻打商王朝,但此时的武王非常清醒,他认为此时不是最好的时机,便静待机会的来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