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今天的生活方式去夏王朝找寻影子(1 / 1)

我们看了很多的历史电视剧,历史故事,每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掌握得很清晰,同时学生教材中对于文明贡献,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会有所了解,但我感觉对于中国礼仪之邦,礼仪脉络却不是很清晰,以至于今天的孩子很多都忽视了传统礼仪,更多地谈论个性解放。这是时代的进步,无可厚非,但上千年的礼仪文化,真的不能丢失,他是培养整个社会集体人格的重要手段。

夏王朝可谓是中国礼仪之邦可以追溯的源头,后期很多王朝都是在夏礼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结合自己国民的特点加以改变,所以今天我们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改善,礼仪更应该随着时代加以完善,更好地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行成更好的集体人格。

我们先从夏礼的特点入手,一点一点分析,在夏礼中找寻我们今日礼仪的影子。夏礼注意“朴”,先看朴指的是祭祀中不用更多仪式,敬天、地、祖宗的是从洁净的河里取出的纯水,从草叶上取下的晶莹的露珠,这些最自然、最本质的东西,足见夏礼的朴。

这时孩子一定疑惑,祭祀不是要有酒嘛!是不是夏王朝时期没有酒这种东西。还真不是,大禹曾经喝了仪狄发明的酒,尝过以后,发现喝完晕晕乎乎的,他不喜欢这种感觉,认为酒不是个好东西,便要求以后全国禁止喝酒,所以祭祀时便是清水代替了酒。贡品自然也要俭,便用水边的水草和水菜来祭祀,在大禹看来,用珍稀的鱼类,牲畜等无法显示祭者的诚心,大禹认为祭祀只要能表现诚心就可以。

朴意味着俭,夏人的生活中爱惜财力和物力,一切从简。以婚礼为例,大禹和涂山女的婚礼在治水时期一定是很简单,没有繁琐的下聘,占卜,迎娶等仪式。婚姻自由、美好、简约,天长地久就是最好的结果。

夏礼还讲究“圆通”,在夏人看来,礼为生活所用,生活是最大的权威,根据生活变化,礼完全可以圆通。以丧葬为例,父母亡故后,需要守丧三年,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圆通,比如国家有大事时,官员可以处理好父母的丧事后便需要返回工作岗位。在父母丧期赶上国君出殡时,可以在国君出殡的几天去,这样国事和家事都能兼顾。

夏礼追求尽善尽美。仪式配合音乐,让仪式大为增色。夏礼时用歌舞助兴,渲染气氛,激荡情绪,这舞步特别搞笑,还记得大禹治水归来后一跛一跛的姿态嘛,夏人便模仿禹的步伐,创作了三步舞。此刻你一定感觉格外滑稽,但却足以看出夏礼仪文化中既有原始公社制社会的若干特点,还有了私有制社会的特点,同时禹的礼仪在今天看来,足以能看出引领中国礼仪,使我们的民族充满了精神力量。

结合夏礼的特点,我们分项看看几种夏礼,有没有今日生活的源头。夏礼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吃,民以食为天,饮食之礼成为一切礼仪的源头,试想一下,不吃好,是不是没法干其他事。社会动荡也跟吃有很大关系,百姓吃不饱,势必要暴动,推翻统治者,来满足自己吃的愿望。

夏饮食之礼包括大礼和小礼。大礼指统治者在领导部落时首先要解决人民吃的问题。大禹治水时,一边治水,一边发展农业生产。然后统计粮食储量,救济粮食不足的地方,保证在水灾时,人们谈不上吃好,但能吃饱。太康失国,根本问题也在于“大礼”没有解决好,出现了混乱。少康在有仍氏那里担任“庖正”,也是学习了“大礼”,然后收留夏国民众,解决他们的饮食问题,最终才集合多方力量,重新回国。纵观一切,发现“大礼”确实有着重要意义。由历史看今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为什么,不言而喻吧!

接下来我们看看平日里父母重视我们的吃饭礼仪,这便是“小礼”。夏王朝的小礼有着时代的特点,在夏人看来,一切的食物都是上天赐予的,所以过节时要祭祀上天,祭祀当然还是保留夏礼的特点,“朴”“俭”,祭天之礼开始时,人们在石头上烧烤黍米和猪肉,就近再挖个小坑,装上清水用来做“酒樽”,人们围着祭台唱歌跳舞,用硬泥块做鼓槌,以大地为鼓面,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意。祭祀后,人们在吃祭祀食物,表达人神共享。我读到这,突然感觉这一切是那样美好,人们充满了感恩的心。感恩成为了夏人的集体人格。迷信色彩反而不存在了,所以对于祭祀,今天的孩子应该有客观的认识,不能一切都盲目判断为“迷信”。

祭祀上天,还有原始公社制社会的特点,“合族聚食”,整个家族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饮共食,注意这里饮是饮水啊!因为夏的特殊性,大禹不允许夏人喝酒的。合族聚食,有利于家族团圆。这里就有礼数了,孩子学好,席位有主次,长幼之分,坐错了轻者批评,重者被处罚。聚食前,族长是要训话的,有没有今天的感觉,过节家庭聚会,长辈说祝酒辞,可见中国礼仪起源于夏的很多。

夏王朝进入家天下时期,有了小家庭,每日餐饮为“常食”,一天两顿,早上九十点钟吃一顿,为大食,顾名思义多吃,下午睡前吃一顿,为小食,有点老年人的吃饭感觉。

百善孝为先,我一直都以为这是孔子时期提出来的,实则夏便有了孝礼。说到孝,还得追溯一下禅让制特点,选择品质优秀的人继位。舜的孝亲故事,很多孩子都知道,面对一心想杀自己的父亲,舜能做到不怨恨,并且仍然孝敬父亲,这也是他得以被广大人民认可的原因。至于禹,面对父亲鲧治水失败后被流放,他的孝体现在要完成父亲没完成的事业,并且光耀家族。所以在领导人的影响下,夏自然是重视孝道。

夏的孝礼,包括孝祀,我们知道夏重视祭祀,孝祀祭的是祖先,对待逝者如此,对待生者呢?夏重视孝敬,原因是父母子女有着血脉关系,古人说的丧三年,这个时间也是根据孩子出生后,三年时间要在父母的环抱中长大,直到三岁后才能独立行走,基于这一点,子女也要对父母怀着报恩之心。所以古代很多跟孝有关的数字都与三有关系。同时子女要用自己的孝行来感动有缺陷的父母。面对有缺陷的父母,有的子女会自怨自艾,甚者嫌弃父母,但夏礼中却是要千方百计地感动有缺陷的父母。比如舜,面对瞎眼的父亲,他能用真诚的孝道感动父亲,最终让父亲有所改变。这份孝真的很难得。更深层次的孝便是大禹一般的孝,吸取父母身上的教训,走好自己的路。夏礼的孝除了对长辈,对父母以外,还有一点是对孩子,约定了父母的责任,在孩子能力不足时,要给予衣食住行的照顾。对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会说他失去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其实他内心对待孩子是既仁又亲的,也是夏启成为贤的原因。

对待子女的教育,夏礼中强调了更多的是不能脱离法度,不能不守规矩,禅让制时,选择的是有才能贤良的人,尧舜也因着自己子女的不贤而未将帝位传给孩子,这便是法度,禹之所以能传给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启的贤明。

除了对长者孝以外,夏时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有了礼仪要求,甚者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方面有着原始社会的影子,群体生活,另一方面也看到夏养老方式的独特,养老不只是家庭的事,社会也有其责任,老人首先要有住的好,吃的好的生活,同时还要让他们心情舒畅,子女要一辈子孝顺老人。家庭解决这些,社会呢!一方面要定期举办集会和祭祀,防止老人有孤单感,让他们经常聚集起来,可以消除孤独。同时还要定期组织老人吃饭,定期的活动,老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为夸张的是有了成熟的养老模式,五十岁老人可以吃比一般人不同的粗粮,六十岁可以隔天吃一次肉,七十岁可以吃肉外每月加一餐美食,八十岁以上可以经常吃山珍海味,九十岁可以饮料和食品随时送到他的旅游地去。同时夏对于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老人也有特殊照顾。特殊贡献者包括“国老”,贵族身份的。“庶老”民间普通百姓,地位不同,但因为对国家有贡献,都要采取特殊待遇。你看这些体制机制,是不是我们今天也在用。这时是不是感慨夏王朝了呢!

提到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人,或者有照顾,死后也有重祭。夏人开启祭祀礼仪的先河,祭祀祖先,祖先去世后,无论如何,他都有优点值得我们祭拜,因此祖先祭日,总会有人把祖先请出来,祭拜,奉上酒菜,最后烧纸钱,让祖先高高兴兴离开。

对于有重大社会贡献的祖先,要重祭,重祭哪些人,制定法制,并努力推行法制实施的人。忠于职守,甚至以身殉国的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人。抵御大灾。能够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人。这五类人,都要得到重祭,重祭的目的是让后人知道怎样继承先辈的精神遗志,并为此将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对于这五类人,夏人重祭的是黄帝、颛顼、鲧、禹。仔细对照,确实是五类人。夏人祭祀时更加重视“敬”,用心祭祀,表达对先人的诚意和敬意。今天我们更多地继承了礼数,过于重视礼数,把最重要的敬,给丢失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