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学社招新诗会14(2 / 2)

“这位苏吴的同学,百字内写了江南水乡的秋日美景,青砖白瓦,游客如云,如痴如醉,让人想同落花一般在水道中流淌徜徉于江南风雨的倒影中。苏式丝绸亦是让人爱恋,几千年的桑蚕文化成就锦绣的华美惊鸿、舒适养人。丝绸中承载倒映着水乡的文化,作者愿与在座知己分享苏吴的美、共食家乡的蜜糖。

同时可以看到,这位同学的字也是非常工整娟秀,这样的字迹、这样的文笔,给人很大的享受。我的所言所语无法还原词中的意境,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无论如何解读都不及原文,更不用说只有故乡之人才能最透彻地展现故乡之美。”桌上有投影器,可以直接将稿纸投影到幕布上,咖啡厅里有不少人举起手机拍照,这首确实是佳作。

校报的记者也端正着机位记录着新闻素材。

若水不愧是创作繁多,见闻积累深厚,不仅字正腔圆的朗读出诗词的韵律美,还能即刻流畅地现场做解读,得体的分享让现场越来越多同学起笔加入诗会,都卯着劲要斗一斗风采。

今天的若水并不像普通活动那样假发美甲全活,妆造素雅:漆黑的短发,唇未施脂却显朱红,脖上系着玉佩,素色桑麻的短褂,黑色长裤,黑色的千层底布鞋,平光的金属镜框显得文墨气息浓厚,再加上出口成章,台下坐席中几乎有人要将他与宝玉相比。

李桃和姜灵终于写罢了,放下笔。李桃走上台面中央的话筒,分享道:

“我是蜀都人,很开心能分享这首有关我家乡的七言:

<蜀都漫>

<朝引西水都江堰,午探玄庐青城山。三花听罢潭溪曲,再来南桥吹晚风。>

蜀都人都知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和青城山是成都的双旦世界遗产——

都江堰无坝却能引水千年,二分岷江为内江和外江,自西向东汇入长江,无法想象古人千年前如何做到;

青城山为道教发源地,漫山青翠通透,三花剧院川剧味道纯正而传统,南桥灯光下的蓝眼泪不论我这个当地人去过几次,都会被波涛汹涌的蓝色水流所震撼。

因为蜀都江水穿流而过,曼妙的山城翠色重岩叠嶂,烟雨朦胧,所以诗题为<蜀都漫>。

诗做得比较短,但这是我今天所能想到最直接有关家乡的景象,感谢文学社能够组织这么有意思的活动,让大家在诗词创作中交流天南地北的瑰宝,请大家多多指正。”

若水接过李桃的手稿,趁着没有下一个人发言,说着过场话:“感谢中文系李桃同学的七言绝句:朝引西水都江堰,午探玄庐青城山。三花听罢潭溪曲,再来南桥吹晚风。

她方才遗憾诗做得短,但在我看来,想要把短诗做好并不容易,一方面寥寥四句话仅仅28个字需言之有物、对每个字都要仔细推敲精炼琢磨,二方面又要兼顾四句的朗朗上口,不失去绝句的优势,保持对仗合辙,显然这首诗双全齐聚,既是平仄对仗,又易于记忆,让人印象深刻。”

新老生的诗作在咖啡厅里一首一首地展示,精彩绝伦,文采飞扬。

连取材的新闻记者都畅快无比,就当通讯员这么长时间,假大空言之无物的活动太多了,很多时候记者只能靠文字去修饰事件,但文学社的活动总是能办得内容丰富得他们需要去取舍素材。

岳若水想起姜灵也交了稿子但没读,心想别太谦虚了啊丫头,我滴乖,我来瞅瞅写得咋样,他拿过后面桌上刚刚姜灵交稿的那沓纸,翻找了起来,啊,在这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