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广施恩德,方可成就一位仁君,不是吗?(2 / 2)

马恩慧脸颊微红,有些不好意思地想到,朱允炆竟然在众多宫女太监面前,握着自己的手。

“请陛下放心。”马恩慧柔声说道。

朱允炆看着脸颊泛红的马恩慧,轻轻一拉,亲吻了她的眉心,随即松开手,带着一脸忍笑的三德子和其他太监离去。

......

次日,在奉天殿的朝会上。

朱允炆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全体朝臣,眼中闪烁着坚定的斗志。

他认出了一些官员,但还有许多面孔,即便在记忆中,他也无法对应他们的名字。

朝堂的核心官员他还是辨识得出,如六部尚书,以及建文三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后者,应该算不得傻,不过有些固执罢了。

除此之外,‘战神之一’的李景隆,‘好圣孙’解缙、魏国公徐辉祖等一众重要大臣亦齐聚一堂。

这是朱允炆自热孝期开始以来的第二次亲自主持朝会,上一次则是他登基之际。

朱允炆沉思良久,深知自己不具备朱元璋那般精力,无法一日处理数百事务。

也没有朱元璋那种雷霆手腕,一查出问题便立即处决,即使错杀也不在意。

更缺乏足以操纵朝臣的高智慧。

也不能忍受那种无暇休息的紧绷生活……

总而言之,朱允炆无法像朱元璋那样亲力亲为,直接统领中枢六部,处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国事。

朱元璋不喜权力分掌,因此在‘胡惟庸’一案中彻底废除丞相之职,将权力集中于自身。

但他低估了丞相的必要性,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

几乎每天都有超过两百份奏折送至朱元璋的案前,涉及需他亲自批复的事件更是多达四百余件。

尽管朱元璋曾是放牧者、兵将。

但连日来的劳累与压力也让他不堪重负。

最终不得不妥协,从翰林学院中选拔一批学子,以协助其审阅奏章。

这些翰林学子,实际上便担任了朱元璋的秘书角色,这也可看作是明代内阁的初步形态。

朱允炆无意发表如“朕熬夜至凌晨三点处理国事”之类的感慨,所以决定推行内阁制度,将丞相的部分职能委托给内阁,自己则保留最终的决策权。

此时,内监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承运以来,致力于驭驾国事,然事务繁杂,精力难以周全,朕深恐因差池而误国误民,贻羞于太祖。”

“得众卿家辅佐,朝纲得以整肃,民心归顺。”

“朕虽年轻,治国之经验尚浅,必须以贤良臣子为师。”

“朕素闻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皆有过人之才,能治理国政,特命郁新、张紞、解缙为大学士,担任内阁阁臣,共议国是。”

“将文华殿更名为内阁院,六部及十三省的所有奏事,均由通政司转交内阁。”

“内阁阁臣负责审阅并批注,随后上报御前。”

“朕批准并盖章后,再由通政司传送至各部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