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2 / 2)

朱允炆并未开玩笑,反而十分严肃地说:“军队的状况你比朕更了解,朕需要的不是老弱病残,不是家奴或家丁,更不是仅为享乐的兵团,朕需要的是真正能上战场的精兵!”

军队的腐败问题,历来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难题。

仅仅手持一支长矛,就敢自称精锐?

你甚至都老到黄土快要埋到脖子了。

仅凭登记姓名,就自认为是兵了?

谁不知道你实际是某位显贵的家奴,或是某位将领的家丁?

一群很少进行实战训练的人,怎能自称为精锐之师?

徐辉祖额头上冷汗涔涔,立刻领悟到了朱允炆的用意——重在精锐,而非数量众多。

“一个月。”

朱允炆严肃下达命令:“一个月后,朕将亲检!还有,把事情闹大点。”

徐辉祖大声应诺,行了一礼后,便离开了武英殿。

返回五军都督府,徐辉祖心中仍充满疑虑。

随即他派人召来自己的两位弟弟——徐膺绪和徐增寿,并向他们透露了裁减十万军队的决定。

两人听后也大为震惊,显得措手不及。

徐辉祖平静地观察着两人消化这一惊人消息,感慨地说:“皇上这一举措,可谓是高明之极。”

徐膺绪困惑地询问:“大哥,此话何解?”

徐辉祖端起茶杯,稍稍平复了情绪,解释道:“皇上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整顿军队,另一方面则是向诸多勋贵和将领示威,还有就是向各位塞王表明,皇上并不打算对他们采取行动,希望他们各守封地,保持稳定。”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意图。”徐增寿深思着,慢慢说:“皇上这是在向塞王们示意,既然连京师的军队都能重新整顿,那么将来对他们手下的军队采取行动,也在情理之中。届时,这些塞王若想反抗,也将无从发难。”

徐辉祖赞许地望向徐增寿,补充道:“眼下皇上的用心深不可测,然而裁减十万军队已成定局。这无疑是一件会触怒许多人的决定。”

在当前的太平时期,将领、勋贵、权贵和外戚们都寻求致富。

若仅仅依靠朱元璋时期定下的微薄俸禄,他们早就饿死了。

对这些人而言,最佳的发财手段便是通过领取军饷。

这次一举裁减十万军队,并不一定真的减少了十万士兵的数量,更多的是清除那些领取虚假军饷、冒名领饷的人员。

根据徐辉祖的估算,实际上被裁减的士兵数量可能不会超过五万人。

“大哥,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徐增寿望向徐辉祖,不安地揉着眉心。

“什么问题?”徐辉祖的表情透露出不祥的预感。

徐增寿叹气说:“今天一早,妙锦进宫陪同坤极,结果被皇上任命为国子监学正。现在整个朝廷都震惊了,有些言官已经准备提出弹劾……”

“什么?妙锦进了国子监?她怎么可能成为学正?”徐辉祖感到头晕目眩。

国子监乃学术的圣地,天下的学子汇聚于此,许多官员都出自国子监。

更何况,那些学者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时常满口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他们如何会尊重一个女子?

皇上这究竟是何用意?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这些言官总是寻找机会发表意见,最近因为国丧而无所事事,一听说女子被任命进国子监,难道不会立刻跳起来,准备上书弹劾吗?

徐辉祖感到头昏眼花,一阵眩晕袭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