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里的中国式阅读(1 / 2)

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古代,绘画是形象记录历史面貌的最好载体。绘画可能存在着摄影般的“摆拍”现象,加之有画家的想象成份,即使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它扎根于真实生活,仍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画种是中国画,十九世纪受近代欧洲的影响,油画逐渐成为中国的新兴画种,这两种画种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足以窥见中国人的生活。这里专门谈谈绘画中的书籍意象,从而能了解历代书籍与阅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国画卷】

1.画中文人难读书

中国画历来以山水花鸟为重,以人物为题材的相对较少,从文人高士画中就能看出书籍在这类”知识分子“中的地位。文人不读书不可能成为文人,但是在众多传世中国古画中,很难找到文人与书籍的直接关系。与之类似的“文人墨客”画中,文人们即使独自观景、听风、品茶、饮酒、遐思,也不会看书,陪在他们身边的常见的是酒,或者笔墨纸砚,几乎不会有书。也许,那时的书籍是奢侈品,文人也难得有更多的书可读吧,而且大部分文人的生活都比较清贫,有一两本书定是雪藏了。并不是说文人非得在画中有准备读书、在读书或者读完书之类的暗示,而是说,如果数百年来大量以文人骚客为题材的画中,极少有书籍的影子,更难找到专心阅读的情景,文人似乎少了些什么。画家们怎么就不能来个理想主义,让文人多些书呢?

五代时期周文矩的《文苑图》极具文人生活的代表性,画家们热衷描绘文人们的创作和赏文情景,没有书籍的踪影,此时的赏文和阅读书籍不是一同概念。

即使有文人高士与书为伴,通常不处于阅读的状态。画家们宁可表现文人读完书之后的休息状态,也不愿表现阅读的专注状态,似乎读书少了诗意和人生情趣,而玩、闲、思,更有意境。

画中的文人少于读书、少于谈书,影响最大的是《竹林七贤图》。千百年来,无数画家以此为题材作画,不厌其烦。画中的七位文人雅士在琴、棋、书、画中自娱自乐,但这个“书”不是指书籍,而是指“书法”;他们有酒、有茶、有香炉甚至有书童作伴,唯独找不到一本书籍作陪的意象。也许,那时读万卷书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当高士们不追求仕途时,书籍就如功名一样被忽略了。生活在公元三世纪的七贤们大概带了个很不好的头,以后的高士或者文人们就跟着他们学了,有人学到了神仙般的肆意生活,有人学到的却是以文学之名图玩乐之实。这对画家们的影响至今,一直乐意表现这种个性和本性的状态。

事实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所绘的就是竹林七贤,此画中就有书童抱有书卷的情景,不知为何后来的画家们没有受到此图的影响,把书卷省去了。条件好的文人会配有书童服侍自己,整理书籍、笔墨,或者陪读什么的,应该是中国特色之一吧。

当代画家吴绪经等在《竹林七贤图》中让书籍复出,让文人更像文人,高士才真正地高起来。是否从政,是否在乎功名,书籍本来都应是与琴、棋、书、画一同融入他们血液的精神伴侣。

2.读书只读圣贤书

文人在个别情况下与书籍比较容易有直接关系,诸如“教子图”和”赏作品“主题,如清代的任薰《窦燕山教子图》、汪圻《五老图》。清代绘画中,书籍出现得较多,这跟当时的书籍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有关。当然,这时流传在民间的书籍内容与从前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为“应试”而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赶考就是会作诗写文。此时,在欧洲日渐丰富的数、理、化、医药、天文之类的书籍,文人们读不到也不会去探究,著书立说之时就写不出这类理工类书。他们追求“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不太关注和研究“世界究竟是如何构成”,这也就造成其子女、学生也读不到理工类书籍,受不到科技化影响;即使文人们金榜题名成为影响一方的父母官,也会让“知识分子”复制他们样板型的人生经历。所以,中国人在画中只读圣贤书,只写诗文。

还有一类宗教题材的绘画,画中高人读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而是经文。

3.仕女终得见读书

中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机会读书的女子少之又少。万幸的是,在古代以琴棋书画为美的仕女画中,还能偶尔看到女子读书的倩影。

古代画家们比较擅长表现室外的诗意生活、豪迈生活,室内的现实生活似乎不够大气、不够艺术性,或者说更适合表现“宅女”。所以书斋(书房)往往成了仕女待的地方,书架却鲜有详细描绘,我们偶尔能看到摆放艺术品的博古架、书桌之类的家具,而不是汗牛充栋的书架书柜。这不禁让人思考:那时有“书架”这种家具吗?

1882年,王墀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增刻红楼梦图咏》,传为经典,其中书籍进入刻绘本让其书香四溢。一代代画家由此跟风,反复对《红楼梦》人物进行描绘,女子读书的场景日渐多了起来。近现代画家们也开始挖掘历代才女题材,书籍成了仕女们最有气质的装饰品和道具,女子读书为美的意识逐渐强烈。

4.静物中的冷门书

古代名画中,静物题材较冷门,清供图是一种。清供又称清玩,绘画内容以花卉、金石、书画、古器、盆景等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为主,书籍并不常见,算是冷门题材中的冷门内容。与图中的其他雅品相比,书籍显得较为简陋单调,工艺师们追求把观赏的雅物做到极致,似乎没有什么人用心在书籍的装帧上下更多功夫。玩雅品的人,远比读书的人多,也更讲究挑剔。所以,中国的线装书装帧样式,数百年似乎都保持着那个经典的样子,少有长进。

5.书籍终于被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的样式和品种日渐增多,成为生活中的常见品。当代中国画中,书籍成为画家青睐的内容,在描绘古代文人和才女时,书籍意象被有意加入其中,画面具有浓烈的文化氛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