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称霸第一步58(2 / 2)

徐远知道没有循环系统注定是无法突破厘米级的限制的,之前徐远就发现早起脊椎动物是无法走节肢动物那种开管式循环的。

开管式循环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体腔压力要低,而脊椎动物没有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的外骨骼,为了维持身体形态必然伴有较高的体腔压力,贸然打通血管的话不仅血液进不了体腔,体腔液反而会倒灌进血管。

柔弱的心脏和缺乏毛细血管的早期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造成了循环系统升级的死结,当初在观测后口动物缩小咽腔时就发现的这个缺点,脊椎动物也是一直无法解决,虽然找补了一些方法将身体长到了几厘米,但是没有高效循环系统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一切看似唯一的解法似乎就是像节肢动物那样先演化出外骨骼,取代掉流体静力骨骼后再演化出开管式循环。

但徐远知道其实这看似唯一的路也是一条绝路,这样做的前提是自己得有一块非常坚实的基本盘才能满足构建与维护外骨骼的营养需求,像节肢动物依靠早起积累的基本盘,软体动物在礁石的藻类,这些都是其他生物不具备的。

所以绝大多数动物就一直卡死在这个阶段,数亿年来循环系统改革都几近停滞,比如徐远刚刚观测的环节动物,就是这样。其中唯一能够突破体形的也是靠着海底伏击掠食的基本盘才积累到足够的能量,演化出节肢动物中的佼佼者的阿姆斯特朗韦伯斯特虫。

而现在的脊椎动物徐远可以好不客气的说在一开始的处境甚至连环节动物都不如,但亿万年演化脑子的路都走通了,小小的一个循环系统还能难倒脊椎动物吗?徐远看到随着时间的演化,脊椎动物们毅然走上了一条更加崎岖的自主创新之路。

首先脊椎动物对血管结构做了一项关键改革,演化出一个全新结构——血管内皮。观测了大量动物的徐远知道此时大部分动物的血管内壁都是一层不含细胞结构的薄膜,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血液和外界的阻隔,提高物质传输效率。但坏处就让血管变得非常柔软很容易变形。

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奇虾,它们的血管就是一层薄膜,如果不是外骨骼提供的足够的支持能力,徐远估计这些薄膜血管十有八九会被压扁,但是也是靠着这些薄膜血管,奇虾的物质交换能力才能独步与寒武纪,能够补给游泳掠食的消耗。

而回溯仪显示血管内皮是一层细胞结构的上皮组织,可以让血管壁变得更强韧一些,从而让高压体腔中的毛细血管成为可能,但坏处也一目了然就是物质传输会受到一些阻碍。

不过没事,徐远观测到脊椎动物在演化的过程中就同步在解决这个问题了,或者说一些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或是没有突变出相关演化的脊椎动物就极快的淘汰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