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45(2 / 2)

“正是。”韩易此时非常感谢小公子的脑补,他本就是随口胡诌的,想不到小公子就给他补出来了,此时韩易真想给小公子发一张好人卡!

“那为什么现在没有听过相州韩氏之名?”李丛像是发现了有趣的故事一样,兴奋的追问道。

韩易仰天长叹,悠悠的道:“皇朝破灭,乱世三百年,不知有多少簪缨之家隐没于尘埃。断种绝嗣之家不知几凡,能有像韩易般能知家族名号、历代先祖者已属幸运,更不敢奢求家族名望流传于世间。”

“汝家先祖可有名传于世之人。”知道韩易也为世家之后,李丛说话的用词都开始变了。

“嗨!家族长辈口耳相传,家中有三位先祖具为当世之巨望。”韩易决定要编个大的。

“远祖韩林,传曾学于道圣老子,后悟道飞升,言曰;‘顺则凡,逆则仙。’有此六字留于后世。”

“看来我们真是缘分不浅,我秦安李家正是道圣老子之后。‘顺则凡、逆则仙’此言端是不凡。”李丛开口叹道。

“老子之后,你们家也是乱攀的亲戚吧!”韩易在心中暗自嘀咕。

“中祖,韩非曾学于儒家,师于荀子,成一家之言创法家之说。”

“荀子,虽然现在典籍不见流传,儒宗之内依旧流传其名。”李丛一旁插话道。

这时的李丛就像是一个好捧哏,每一句话都在佐证韩易所说之言的真实性。

(韩易:我真谢谢你!)

“近祖韩愈,治学、著文,文章繁多,家族之中有《师说》流传于世。”

是的,韩易把这三位韩姓名人,都认了祖宗,反正也是无处查证。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真是惭愧,没有听过汝家三祖之名讳,只怪这三百年的战乱,有多少名人、典籍尽皆堙灭。”虽然有些尴尬,但这时候的场面话还是要说一些的,李丛确实没有听过这三位先祖的名字,但又觉得韩易所言非虚。

因为荀子之名不是谁能够听得到的,儒宗之中不过以荀况或荀卿之名流传,李丛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知荀子之名。

“你不用惭愧,如果你真听过他们三人,我恐怕就要跑路了!”韩易心中暗道。

“刚才你有言近祖韩愈,有《师说》流传于世,不知可有幸耳闻。”李丛问道。

(韩易:感谢九年义务教育,感谢通背全文。)

“既然小公子愿闻,韩易乐意之至。”

于是开口背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开篇明义,不但是李丛,便是隐在一旁的赵不易也被这大义之言,振聋发聩,一句话道破了为师的本质。

“传道、授业、解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在一旁的赵不易喃喃自语道。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背到此处,李丛与赵不易像是在三伏暑日饮下清泉一样,身形颤栗。

因为儒家讲究长幼有序,贵贱有别,家望也有世家大族、寒门庶祖之分,讲求贵贱不婚。

如今能听到这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之言,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但是这句话放在文章语境来品味,反而是没有丝毫错处,如警世恒言一般发人深省。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背诵到此处,李丛颇受震动。

“这不就是现今世家子弟之弊端吗?这也是我刚刚之所以心中不痛快的原因。”想及此处,李丛不由得心生惭愧。

“圣人无常师......”背诵到此处,韩易也是心情通达,心神专注,已经不在意他人的神态,仿若无人一般。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在归藏山《论语》残篇中也有记载,想不到他们家与儒宗渊源这么深。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易背诵到这个地方便戛然而止,这已经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于是就将这里作为结尾,免得后文出来再横生枝节。

韩易背完此篇,已经是通体舒畅、酣畅淋漓。不愧是千年时间、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文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事理分析透彻、论述步骤严密、一气一气旋折,行文关键处概括精炼、思想精粹鲜明,结尾气势高瞻远瞩。

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气势一层高过一层。

“这......”听完之后的李丛,以及隐在暗处的赵不易,已经是哑口无言,被这篇文章震慑到了。

“如此名篇,世间不留传其名姓,殊为可惜。

而今,我能有幸耳闻,真是我之大幸。”两人心中同有此叹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