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电影小街50(1 / 2)

从富士村到县城大约五六十公里路程,中间隔了两座大山,这年代还没有柏油马路,地上全是土,好在是冬天,大地被冻实,便于大巴车行走。

要是融雪,车还不能走。

“快的话,下午五六点就能回。”李树全满怀激情地说。

车还是从咸阳开上来的,中途是随走随停,每到一个村口,都会强摁大喇叭提醒乘客。

车子习惯性停靠在富士村大十字路口,司机师傅下了车,走进了供销社。

牛友铁跟着李树全抓紧时间上了车,捡一空位置就把屁股塌了下去,有个年约四十来岁的妇女主动上前大声说:“坐车先该知道把票买一哈么!”

妇女语气冰冷,完全是一副爱坐不坐的态度。

牛友铁没多说什么,他知道这年头过县城的车也就仅此这么一趟,贵贱都得坐,单趟一人是两块五,他主动给了钱。

李树全看起来很不容分,嘴里发呱了一声。

“不是一个人两块么?咋又变成两块五咧?”

“一直都是这个价。”

妇女回怼一句,懒得看李树全,坐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怀里抱着一个鱼形暖水袋。

由于大巴车内没有任何取暖措施,妇女脑袋上裹着一个绿头巾,手上还带着一个灰色棉筒袖,可那双本来就粗大的手,还是给冻肿了,红的跟香肠一样。

尽管此时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可车厢里仍是冷得如同冰窖,鞋底上踩到的泥巴都结了冰,牢牢地扒在车厢地上,抠都抠不下来。

车还是牛友铁最熟悉的黄海大客车,在这年代算是大客车的鼻祖了,车型极其简约,色泽单一,没有任何广告。

座椅都是最简单的九十度折钢,坐垫只有薄薄一层牛皮垫,此时已经破损,里面的海绵都露了出来。

总之,车子除了实用性强外没有任何美感和舒适感。

妇女突然用咸阳话冲司机喊了一声。

“搞快些,等雪一消还要歇半路上哩!”

男人很快就冲了出来,一番操作,车子缓缓地开始前行。

看着家乡一点一点远去,牛友铁一时间竟还有些不舍,具体什么,自己也说不上来,只得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一切都顺利吧。

一路上,车窗外都是荒山野岭,各种树木都成了光秃秃的树杆,漫山遍野都是厚厚的积雪,车子上到半山腰上的时候,眼前更是美如诗画,真真是童话里的冰雪世界。

眨眼两个小时过去,司机师傅提醒乘客县城到了,谁要下车,提前打招呼。

车上的人齐齐地应声,一路上,许是因为寒冷,没一个人睡着,都好奇巴巴地望着窗外,仿佛在享受这唯一一次美妙的坐车经历。

这年代的县城,在牛友铁的眼中仍是一片荒芜,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矮矮的土房子,相较于富士村,明显要好很多,而且马路上还偶尔会驶过一辆桑塔纳。

在这年代,开得起这种车的人自然都是些弄大事的人。

有富人自然也有穷人,很多拉着骡子的板车,驮着粮食去卖的,有的则驮着手编的笼子,有的还驮着一卷一卷的草席,还有人力拉车的。

车轮子大都是木质的,极少有几年之后的铁轮。

县城里似乎永远也不分集市日,只要有人,每天都是集市,随着太阳的升起,马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多,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朝气。

相较于农村,这里的女人穿衣要讲究很多,主打一个苗条,虽然都穿了厚厚的棉衣,可是看起来非常紧凑吃身,便看起来就要轻巧的多。

男人则依然是一身厚重的棉衣棉裤,像是把被子穿在身上了一样。

总之,主打一个暖和。

快到山禾电影胶片厂大楼门前的时候,李树全提前说了一声,司机师傅缓缓将车停靠在马路边。

下了车之后,牛友铁一眼就看到了山禾县人民医院,跟电影胶片厂大楼一样,只有三层高,全是青砖堆砌起来,看起来灰扑扑的,可这放眼整个县城,也算是很豪华的大楼了。

农村孩子没见过楼房的,一到县城来,看一眼都很好奇,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他们心中的高楼大厦。

牛友铁还记得自己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楼梯,那个兴奋劲儿,就像马儿撒欢一样,就好奇地跑上跑下,一直到脚下踩空从楼梯上摔下去,才恍然大悟,说:“这是邪恶的东西!”

如今想到这些就想笑。

进电影胶片厂大院里时,李树全整个人就激动的,仿佛是在赶着时间去会见老友一般。

牛友铁看到医院的时候,心里则想到了二庆,决定无论如何,自己都得去一趟,好问问医生二庆的病究竟能不能治。

实在不行,自己等几年,凑够了钱,就直接出国去给二庆装人工耳蜗,人等得起,可是病等不起。

“走快点啊!”

见牛友铁思虑重重,脚下似走非走的样子,李树全忍不住回头催促道:

“再慢点,人家下班走了。”

牛友铁“嗯”了一声,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跟上去。

很显然,李树全对这里是再熟悉不过,生产队里的时候,他就时常跑来这里租借胶片,也时常跑来还,总之,所有放映流程他都了然于胸。

带着牛友铁,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厂长的办公室,踩着楼梯上到三楼,迎面是一间不到七八平的办公室,墙壁上则是各个时期的电影海报,极具年代味儿。

单扇黄油漆木门,入门则是一个牡丹红色搪瓷脸盆,架在木质洗脸架上,显得格外惹眼,旁边则是一张脱了漆皮的实木小桌,桌上摆着一个囍字搪瓷缸,右边则是一个貌似生锈了的铁皮热水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