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青衣书塾(1 / 2)

所有人都知道村子里来了个外乡人。

是个剑客。

还是读书人。

他做了干田角姓方那户人家儿子的先生。

这是个容貌俊朗,身材颀长又举止不凡的中年男人。微笑皱眉间仿佛天上月光,眼中常常带着淡淡的落寞。

只是一个晚上的功夫,不知道梵星村有多少人家的待嫁女儿已经心有所属。

虽然看上去年纪大了些,但看上去却更有味道。

方圆家的小院这几日门庭若市。

平日里八竿子打不着的同村姐姐们连带着对方圆也热情了起来。

时不时的就会有人送来些亲手炒的瓜子,想着要进屋见儒家君子一面,方圆总是笑着婉拒。

那些姐姐们倒也不气恼,上午不行,下午再来,今天不行,那就明日再来嘛!

谁怕谁啊!

搞得方圆不胜其烦,他也是有正事的不是,天天没完没了的应门可怎么是好?

儒家君子倒是乐见,这种景象年轻时多了去了,劝也劝不住,这不还有瓜子磕,总归是件好事嘛。

悠闲地日子没过多久。

心行城又来信了。

说是首阳楼断楼难支,城中有位垂垂老朽的老贤人摘下了浩然正气冠,将一身文脉尽数散在心行城中,独身北上了。老人家走那天,心行城积攒了万年的文脉竟也因之上涨了半尺。

老贤人留了句话。

偏向虎山。

又说不独独是心行城,也不独独是老贤人,五城自觉年纪太大的前辈在那一天齐聚兼非城,携手登上城楼与楼头剑喝了一顿酒之后才继续往北,比前几日走的大青衣要晚些。

儒家君子按剑沉默了整整一天,连最喜欢的大叶茶都没喝。

然后他做了个让梵星村民喜出望外的决定。

建书塾,做夫子,讲学问。

这可是梵星村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么多年了,除了方家人,哪儿有识字的读书人?

儒家君子声望更增,这下不光是姑娘们,几乎所有的大人都对这个读书人好感大增。

他们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孩子若是能读书,将来未必不能走出小镇外,到更大的地方去。

因此不用号召,窝冬在家的所有人都聚到李山家中,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几日时间就将教书的草堂子搭了起来。

李山更是带人冒着大雪去镇上买了一大堆的文房四宝回来,儒家君子亲手为落成的书塾题词。

青衣书塾。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位白衣读书人为何给起了这么个名字,他自个儿明明穿的是白长袍嘛。

除了方圆。

方圆要出远门了。

剑还没来得及练,字也未写到标致,倒是圣贤书文读了个大概,先生的道理也攒了许多。

先生说他要教村里的孩子们念书,脱不开身,只能由他来走这一遭。

这次要去武陵郡的最东边,离梵星村约有五百里,那里有座文笔峰,山上有一个叫文城的地方,先生就是从那里来的。文城里镇着一座四足方鼎,鼎里面盛满了水,先生要他去取一葫芦水来,青衣书塾缺不得这水。

方圆欣然应下了。

刚好也能到小镇之外的地方去看看。

今天有日头。

这就使得雪化了不少,不然出山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更别说去文城了。

先生给他大概估算过,一天走二十里,这样一个多月就能回来,恰好是年节的时候,师徒还可以一起过个年。

明日便要走,今天还得去一趟三宝渊,找小虺取两颗蛟珠,带在身上一起走,免得误了吃蛟珠的日子。

方圆打算晚点去,今天青衣书塾正式收学生,先生不爱管这些杂事,而且也找不到他人,便只能由他这个弟子来做了,还好已经学会了识字写字,不然还真胜任不了。

三宝渊。

一人一虺在一起烤火,小院另外一半篱笆也不见了。

火堆上架着一个架子,串了两只野雉。

儒家君子生疏的翻动着,他是枳子洲的大家族出生,做不来这种亲临灶火的事。

小虺嫌弃的看着他。

“怎么着,你来小爷这里献哪门子的殷勤?”

儒家君子怫然不悦,道:“前辈尽说些大实话,若不是的确有桩事要求前辈,晚辈可就要生气了。”

小虺伸展开细长的身体,道:“不知道你抽什么风,斩了一半的文脉给这个小村子,没个七八年是好不了的。先说好,蛟珠没你的份儿!”

儒家君子神色更加不悦了。

“前辈说的哪里话,蛟珠你给小方圆便可,晚辈不要,做先生的哪儿能抢弟子的东西!”

小虺狐疑的看着他。

“那你想要干什么?”

儒家君子搓了搓手,赔着笑脸道:“我打算让小方圆去且兰文城一趟,替我取些文运来,前辈把后两个月的蛟珠给他带着,怎么说?”

“不怎么说,滚!”

小虺气得浑身的鳞片都尽数竖了起来。

“心行城的混球,你搞什么,这小子才服第一枚蛟龙胆你就敢让他出门,万一路上出了事怎么办?还有那蛟龙胆,你让他带在身上,你可知会有多大的麻烦?你自己回去一趟就是吃顿饭的功夫,让他跑什么?”

儒家君子继续伏低做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