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龙不吟凤不啸(1 / 2)

方圆家的院子后是一片小竹林。

林间有一条小路,路只有半里长,路尽头是一户人家。

说是人家又好像有些不尽然,因为说白了只有一间小竹屋,还破了不少,钉上木板子修修补补后才不至于在寒冬时节漏风。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姓鲁,叫一斗。

老人具体多少岁村里没人清楚,但即便是现在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看见他也要喊一句叔伯,年纪委实是老大了,为人算是和蔼,于是众人就推年岁最高的老人做了村长,但他其实没有承认过,也没有反驳。

老人会烧蛋,村里哪家的孩子有个头疼脑热或是夜间闹腾的都会带几个鸡蛋来让老人烧熟,然后带回去给自家孩子吃掉,当夜就见效,渐渐地传得神乎其神,有的人说老人年纪大,能通鬼神,老人只是一笑置之。不过十里八乡有人来烧蛋的,他也不会拒绝就是了。

跟村里人的目不识丁不同,老人懂些文化,与干田角那户方姓人家的长袍男人说得上几句话的人不多,整个村子里也就只能找出来老人一个。

老人每年都去求一副春联,贴在竹屋的门边上。

过年时,很多人来串门子看见后挺羡慕,也想去求一副春联,但那长袍男人总是打躬作揖的说抱歉抱歉,家里只预备了两对红纸。

后来就有人自己带着红纸去,男人又说抱歉抱歉,家里只余下两幅春联的墨水。

再后来就没人去了。

显然,人家是不愿意写嘛!

长袍男人原本就不好的的口碑更差了,好在他家婆娘和两个娃娃都还不错,是以村里人虽然看不起这个不下地的男人,但却对方家其他人很和善。

老人作为唯一能得到春联的人,大家虽然不舒服,但也都服气。

毕竟老人家无儿无女,又是村长,年纪大了,能识得字,还会烧蛋,不管是本事还是条件,哪家也比不了不是?

但老人家里平日也没人愿意来。

因为这片小竹林多少有些阴森,即便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透不下光,阴雨天就更不必说了。

竹屋前头有一口井,好几十年都没人用了,传下来好像说是叫做三宝井。

听听,名字都跟三宝渊那个传说住着蛇妖的地方一样。

来烧蛋的人也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来是目不斜视。

老人能通鬼神的说法与这些干系很大。

不过方姓人家不怕,也是,都是怪人,村里慢慢也就见怪不怪了。

哪怕是大雪披盖的时候,竹林底下也没有多少雪,大多堆积在竹梢之上,将这片老楠竹压弯了腰,每年都要倒下来那么几颗。

三宝井其实不是枯井,现在都还能汩汩出水,但几十年前有一家人整整齐齐的跳了下去,连尸体也捞不起来,大家伙都觉得这口井沾上了妖祟,后来便弃置了,在别的地方新打了两口。

老人有事没事就会把井边收拾一下,所以看上去还算干净。

方圆不信这些有的没的,每次来给老人送东西,老人端来水碗递给他他就敢喝。

出乎意料的是,井水清冽甘甜,比起后来打的两口井水好喝得多。

于是方圆从此隔几天就会来挑一挑水回去,反正家里人都不怕,刚好这里隔得近,反而省事了。

老人喜欢坐在井边,望着头顶的碧影发呆。

于是方圆就给他编了两个竹躺椅和一张竹桌,就放在井边五尺远的位置上,老人平日里就喜欢躺在竹椅上吹吹风,偶尔方圆或者他的的母亲来送东西时会顺便给他泡一壶茶,陪他躺在椅子上拉会儿家常。

那滋味儿,绝了。

这几天冷得够呛,原本老人是不应该出屋子的。

但不知为什么,刚回到家的老人就躺到了竹椅上,甚至还破天荒的自己亲手烧了一壶水煮茶,但却没有喝。

竹桌上点着一盏油灯,老人懒得去挑灯芯,就显得极其昏暗。

小路上传来踩竹叶的声音。

有客人。

老人止不住的咳嗽了好几声,雪天在外边待客对他老迈的身体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来了?”

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从黑暗中信步而出,而后拱手行了个礼。

正是儒家君子,姜不器。

“老人家,我替方圆多谢你的馈赠。”

老人呵呵一笑,道:“小圆子也是老头头我看着长大的,他想要,我就给他送去,就这样,跟你没关系,用不着谢我。”

儒家君子静默了片刻,看到炭火上热着的茶壶,才欣然一笑:“老人家等我喝茶?”

老人点点头,道:“是的是的,请坐。”

另一张竹椅上横着老人的枣木拐杖。

“老人家,我能坐吗?”

老人又咳嗽了几声,不得不以袖子捂住嘴,这才堪堪止了下来。

“那张椅子不行,是小圆子和他娘的,其他地方你看着坐。”

儒家君子屈膝席地而坐,深深叹了口气。

“老人家打算等多久?”

老人咳得更厉害了,但说话声音却还是分明的。

“你来我这里拉拉家常喝喝茶可以,这种问题就不要问了,老头头自个儿都不晓得,要是能给讲讲北边的事情是最好。”

儒家君子双眉皱得像老树根一般,道:“师姐跟你说他的去向了吗?”

老人微微摇头,道:“陈丫头知道这个时候我不想见她,走之前没来过。”

儒家君子提起茶壶倒了两杯茶,自己端起其中一杯抿了两口,虽然苦了些,也涩了些,但味道大体还不错。

不正是弟子给的茶包包的味道嘛。

他忍不住又喝了两口,越喝越喜欢,越喝越有味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