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结良友36(1 / 2)

第二日,天还未亮。

姜明背着背篓靠在城门口,等待着城门打开。回头看去,街道沉睡在阴影里,寂静而安详,轻轻叹息一口气。不告而别,只是怕说再见,便再也不见。

凉风习习,月光隐匿。

等待大半个时辰后,厚重的城门打开,姜明与出行的人一起,迎着朝阳出得城门。

大蜀国越往北走便越苦寒,走在陌生的地方,姜明再也没有一丝波澜,哪怕前面是高山,是急流,是险滩,他也觉得走过去就好了。

当在这个世界走出越长的距离,就越能体会到,一个人的漂泊流浪就如同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成为那个与世隔绝的孤品,过去带来的所有美好给不到前行路上多少慰籍,走一段路就会增加一点,再走一段路前面的可能已很少再记起。

这一日,姜明来到大蜀国北境的大城市庸固城,此城数十里方圆,城高八丈余,雄壮非凡。

姜明一边想着心事一边走在繁华的街道中,眼前的繁华看着美丽,却总给不到现在的他安心,若只是原来那个穷困的乡村少年,或许能在这里安个家就是他最大的梦想了。

可是了解世事的纷繁复杂以后,看过更旖旎风光的景色以后,眼前景色确实并不令人动心了。

人真的是很奇怪,以前觉得可望不可及的事物突然有一天能够轻而易举获得时,会发现,好像还有更好的。当更好的出现在眼前时,又会找出各种的理由,挑剔出各种的毛病,证明一定还有更好的。

一山还有一山高,一路还有一路远,人生的旅途,似乎没有止尽。

倘若那时没有遇到小白狐,他可能就和阿良一起在临淇县里过着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了。

如果后来没有遇到聂大叔,他可能就会像辛匹大哥一样努力帮助一些人尽力的生活好一些了。

他只是凭着本心,想要活得好,可这点小心愿,在见过很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后,感觉更不容易了。

纵然是当上了一国的宰相,也还是每日呕心沥血提心吊胆,又怎能说活得好呢。所以,无论是为了能够活得好,还是去探知那令人神往的长生路,他都必须一直走下去。

将脑中纷繁的思绪抛开,姜明自信的抬起头来看着天上艳阳,嘴角上扬。

“你说的不对,学那些磨人性的酸文有何用,人人都遵守那些规矩又能如何。天下的混乱,不是懂得道理多,讲的道理深就能平治的。”

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姜明寻声看去。

见一个十岁左右的黄袍少年负手而立,锦袍玉带,气质凛然。

面前一个年龄相仿的白袍少年,锦袍玉冠,静气含而不露。

“古语有言,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若是不守规矩,不通道理,岂不是人人都没有准则,人人都不知道善恶,这不就是混乱的根源了吗。”

白袍少年手里拿着一把小折扇,折扇上有铁钩银划的“厚德载物”四个墨字,正云淡风轻的说道。

“先古时候没有礼制规矩,先民们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都少思少欲友好相处,生活自给自足不动干戈,怎能说有没准则,不知善恶呢。”

黄袍少年腰悬佩剑,皱着眉头思考片刻,继续字正腔圆的继续说道:“而眼下各国,都有礼制规矩,上位者也熟读圣人道理,为何依然会争斗不休呢。”

“这不正是说明你喜欢的武儒方法不对吗,自诩浩然正气,却是不断合纵连横,挟君屠龙,谋求术的征服,让所有国家都陷入动乱局面里。”

白袍少年稚嫩的脸庞很有儒者之风,一举一动露着沉稳。

“上阵要用兵,治民要用法,定世要用威,你说像你喜欢的文儒那样讲道理能行吗。礼制和规矩尚且不能约束好君主臣子的行为,如何奢求天下人都能做到一样呢。”

黄袍少年稚嫩的样子坚毅如收鞘的利剑,剑眉星目,寒光不露。

“道理是循循渐进的,也是动如雷霆的,一旦人们理解并遵循圣贤道理,就如至夜时分的明月破开黑暗,把光给带到世界每一处地方,不分彼此,和光同尘,如此便天下大同了。若是仅仅靠着术的治理,不就让人迷失在术里,自相争斗了吗。”

白袍少年思索片刻,面带柔和的分辨道。

“风雨雷电,春夏秋冬,天地万物本就多变,人生来有七情六欲,有生理需求,若是人人都依着同一套道理循着同一套规矩,分级分工按部就班,岂非剥夺掉世人的自由吗。君主治民是否应该像渔人补网匠人修篱,只在错漏处做补充,让天下自然平顺的发展,而不是画地为牢,让百姓们做笼中之鸟呢。”

黄袍少年另辟蹊径,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道理的普及会让人们懂得安心和宽心,懂得知足守乐,不就没有纷争了吗?”白袍少年问道。

“术的使用能够修补那些错漏和混乱,让人们获得安全和自由,不就平息纷争了吗?”黄袍少年复问道。

姜明在旁边听了很久,不明觉厉。

这两位少年喜欢不同的儒宗学术,因此才有争辩。

两人讲的似乎都有些道理,可见都用心学习过,至少现在的姜明还思考不到,也讲不出来的。

“朋友,你听了这么久,请你给评评,我们谁说的对。”

黄袍少年见姜明还站在那里,手扶着佩剑开口说道。

“是啊朋友,你给说说,我们谁的对呢?”

白袍少年也是合扇拱手说道。

姜明站在那里,看着两位知识渊博的少年,感到尴尬极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