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被蛰(2 / 2)

那丫头还犟嘴,说自己很小心不会掉下去,就算掉下去自己也会游泳,可以游上来。

金巧巧问她鱼是怎么弄上来的,她说是和沈大刚家的女儿一起拿鱼笼子铺捉的,鱼笼子也是沈大刚家的。

金巧巧知道她说的是实话也就没有再责备她,不仅没责备她,还在赶集的时候买了一个鱼笼子回来,亲自带着她去下了笼子。

笼子被下在鱼经常经过的水道上,里面放足了鱼喜欢吃的饵料,这些饵料一进水里了散开了,鱼会闻着味道进去。

利用地笼抓到鱼的概率非常大,只要能选对鱼常出没的路径,基本每天都能抓到鱼。

金巧巧属于北方人,是在西北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方长大,从小也没有抓鱼的乐趣,见林玉莲说她用笼子抓到了鱼,自己也来了兴趣,想尝试一下,不想结果却是喜人的。

这也归功于这里虽然也是北方,但靠近山里,又有河流,不然也是想铺捉也没有地方去。

又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太会做鱼,也就不怎么喜欢吃鱼,他们觉得鱼不仅腥,还刺多,只有实在吃不到肉了,才会偶尔弄几条来打打牙签,平时都是小孩子们在玩闹间铺捉,所以河里的鱼还挺多的,结果就便宜了金巧巧。

每天收获七八斤的鱼,吃肯定是吃不完的,太小的被放走了,大的金巧巧便把鱼腌制了晒干,打算存放起。

腌制鱼是奢侈的,古代的盐实在是太贵,一斤要二十文钱,金巧巧每天腌制鱼都要用不少的盐,但她还是每天都坚持杀鱼,腌鱼,盐没了就继续买。

在南方腌鱼干肯定不稀奇,但北方不同,腌鱼是很少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金巧巧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腌制的干鱼卖掉,看能不能换些银钱。

随着日子长了,金巧巧积攒了一些干鱼,茅屋的屋檐下时常挂着一排腌制好的鱼,鱼腥味充斥着整个茅草屋。

金巧巧也不嫌弃,她觉得能卖钱的东西,嫌弃就是罪过,那是跟钱过不去,不过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平阳镇不管是饭店,杂货铺,还是卖干货的,都没有人收腌制的干鱼。

听杂货铺的老板说她要想买干鱼只有去县里,因为县里的杂货铺就有买干鱼的,但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由于路途远,腌鱼干比较贵,县里有钱人家比较多,自然能消费的起,她可以去县里试一试。

金巧巧想了一下,正好和离书,地契还有房契都没有登记,县里始终是要走一趟的,不如带着腌制的干鱼去问一问,如果卖不出去,她以后就少弄点,只留着自己吃就好了。

好在县城的消费能力是有的,干鱼按照一斤八文钱的价格被卖了出去,积攒了半个月的干鱼有个五十五斤,卖了四百四十文钱,这个价格金巧巧特别满意。

鱼是没有成本的,等于只花了买盐的钱,和微不足道的人工,就能收获这么多。

再加上去一趟县城来回的车费是二十文钱,住宿的费十五文,和吃的算十文,加在一起去一趟县城撑死就是四五十文钱,以后她可以每个月来一趟,怎么说也能有个将近一两银子的收入。

卖了干鱼,登记了和离书,办了房契和地契,金巧巧喜滋滋地带着三个孩子逛了逛县城。

邑乡县虽然比不上前世的县城那么的繁华,但比平阳镇那就好了不止一个档次,街上不仅人来人往不断,马车,轿子更是随处可见,高等的酒楼,饭店,绸缎庄,首饰铺,出入的皆是穿着体面的殷实人家。

三个小姑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自然也没有来过县里,一个个眼睛放光地到处转悠,金巧巧好笑地跟着她们,以防她们走丢了。

等逛的差不多了,金巧巧便搭了一辆牛车回了平阳镇,沈家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