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章 尔等可知硝石、硫磺?(求追读)52(2 / 2)

只不过,在与李同的交谈中发现这个世界的状况后,乐正现在对土豆、红薯的产量并不是那么有信心了……

被打脸倒不至于,因为这两样东西的产量确实是远高于小麦的,而且他准备传送过去的还是现代改良过的品种。

但恐怕产量不会有自己预想中那么高。

末了,乐正想了想,问道:“尔等可知硝石、硫磺?”

说起火药,他脑袋里第一时间出现的是那句顺口溜。

不过网上一查,发现那个比例制出来的是燃烧物。

硝石、硫磺、木炭,这三样东西中,硝石是火药的灵魂,强氧化剂,硫磺是常见的易燃物,木炭则让燃烧更和缓。

如果木炭配比过高,火药就会倾向于和缓燃烧。

所以,那句顺口溜并不是黑火药的最佳配比。

事实上,国人早就改进了。

差不多到了明朝吧,国人就已经试出了黑火药的最佳配比。

明末明军面对清军时,火器之所以没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是因为粗制滥造,而非配方有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之所以会被欧洲人的火器打出狗脑子,各方面的原因不谈,单单说火药方面的,也是因为粗制滥造。

那时候,欧洲人已经用蒸汽动力和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

而清朝还停留在纯手工阶段,无法实现高质量批量化的生产。

这也就算了,朝廷还不重视,认为“骑射乃满州根本”,再加上监管不力,最终导致制造出来的火药质量非常低劣。

低劣到……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连缴获的价值都没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和清军打仗的英国军官Bingham在其著作《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提到,中英大角、沙角之战,中国“火药库里面存放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和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

《火器略说》中也提到:“中国官药,所用硝、磺、炭,其数多寡与英国官药同,所不可知者,质欠精纯,匠役偷减,局疏查验,草率从事,遂致物料虽同而功效相去悬殊。”

言归正传。

在乐正看来,火药其实还不急。

促使他现在就想收集硝石、硫磺的,是之前从李同那儿得知的消息。

荒野很大,毕竟除了净土之外的地方都叫荒野,可荒野中适合生存的地方不大,仅仅只是距离墙壁五十公里的范围内而已。

这个生存区具体有多大,取决于净土有多大。

倘若净土足够大,那么环绕在净土之外的荒野生存区也会很大;倘若净土并不大,那么环绕在净土之外的荒野生存区就会很小。

可不管怎么说,五十公里这么一个限制卡下来,乐正实在不敢保证这个荒野生存区能覆盖多少矿产。

他发现自己之前的猜测恐怕错了。

荒野中——准确来说是荒野生存区中——或许并没有多少矿产。

倘若没有硝石矿,又没有大型盐碱地的话,那么,硝石这东西就只能从厕所墙壁,猪圈、马厩、牛栏里的泥土,动物栖息的山洞等地方收集了。

毕竟,在人工合成氨之前,几乎所有的硝石都源自动物排泄物。

所以,虽然不急,但还是早早收集起来为好,不能等到准备用了再匆匆忙忙去找。

反正,他只需要付出点胡椒就够了。

至于传送……大量买这种东西,是觉得警察叔叔不够关注你吗?

而且也没那么多信仰值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