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被敲诈了(1 / 2)

林余的心有些燥动。

进入青天瓶这么久,终于有区别于电视剧主线剧情的“支线”任务了。

这也是“干涉”到了瓶中世界运转的证明。

可是,该怎么救齐大柱呢?

他作为“天尊”,总不能真去审案去,凭空降低位格不说,还不一定审的明白。

说到底,还是要靠胡宗宪。

哎,令使还是太少,所有的事,都要同一个令使去办,有些麻烦。

而且,此时此刻,胡宗宪不向他祈求,他还真找不到人。

他也不敢退出青天瓶,生怕再进来的时候,齐大柱已经人头落地了。

等吧。

等着电视剧开演。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林余眼前景象一变,果然转到了胡宗宪那里,依旧是总督府内堂。

此刻,胡宗宪正在看一封奏疏,眉头紧皱。

片刻后,房间内又进来一个人,是裕王派来的总督府监军谭纶。

谭纶一出现,焦急说道:

“部堂,部堂,听说奏疏批回了?上面给我来信了,京里的事我都知道了,他们对你有说法,你想知道吗?”

胡宗宪平静答道:

“不想知道。我想总督府你就不要待了,准备一下就走吧,到戚继光那里当监军去。”

“我不会走,”谭纶坐到椅子上,继续说道:“我也不能走。真到了朝廷追究的那天,我谭纶在,就没有你胡汝贞的罪。”

胡宗宪脸上露出笑容:

“哈哈,都十年过去了,你谭纶还是没有长进。我明白告诉你,我胡宗宪没有退路,也没有什么可变,更不需要你顶我的罪。”

林余在天上看着,目光奇异,原来,胡宗宪对自己的失势,早有预料。

那封奏疏上京时,他可能还抱有一丝希望。

如今批示回来了,他的这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小阁老觉得他投靠了裕王,皇上连看都没看就把奏疏转给了内阁处理,可内阁是阁老、小阁老当家,如今内阁的批示怕是不会好看。

终究,胡宗宪的天上只有一片云,这片云就是严嵩、严世蕃。

裕王,帮不了他。

谭纶的脸上有些落寞:

“看起来,还是他们知人,我就不该来。我如果不来,你尚且有严阁老的退路。”

胡宗宪没有什么抱怨,平静说道:

“你说的是裕王身边那几个人吧,徐、高、张,那就恕我直言,他们也不过高谈阔论,书生而已。你谭纶来,我这样做;你谭纶不来,我也会这样做;你谭纶明天走了,我胡宗宪还会这样做。”

“因此,用不着谭纶你来劝我怎么做,更谈不上,你谭纶事后来替我顶罪。”

“朝廷都知道,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可你谭纶,还有朝里那些清流,为什么还会看重我,就是因为我胡某,在大事上,从来上不误国,下不误民。”

“你们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是有几个人真知人知势的。就说眼下由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引起的大事吧,那么多人想利用这个机会兼并田地,浙地立刻就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了田地。那么多没田地的百姓,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到时候外有倭寇内有反民,第一个罪人就是我胡宗宪,千秋万代我的罪名都会钉死在浙地。”

“你来与不来,我都不会让他们这样干。你来,无论想劝我还是想帮我,都只有一个后果,党争一起,把大局给搅砸了。”

“年初朝廷议这个国策的时候,裕王府的那些清流要是真想阻,就不该让这个国策落到浙地。说到底,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行他们自己的事。”

“现在党争一起,我说的话,比如把今年完成改稻为桑的方案改成三年做完,上面不会听了,也不会让我做了。”

“浙地,完了。”

林余听着,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每当国家要推行一个政策的时候,到达地方必会变本加厉,这样一来,与民为利的政策反倒变成了某种“权力”,反而损害了百姓。

就比如,朝廷限期一年要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就算不按照胡宗宪所说的“一年改三年”,也未必不能完成。

首先,官府要先让利,表明实施国策的诚意。

要么补偿;要么先给百姓发放足够的口粮;要么采用折中的方案,例如每家先改一半田地,留一半田地,起码不至于饿死。

现在呢,官府什么准备也没有。

而且,明明可以六月份收完早稻之后再种桑苗,时间上是仓促了些,但既符合农时,也保住了半年收成。

可刚过春天,官府就开始踩踏青苗。

这分明就是要人为地制造荒年,推动丝绸大户们兼并田地。

大明就是在官不为民,民不信官的漩涡中,一步步亡了。

谭纶走后,内堂中只剩下胡宗宪一个人。

林余在天上,朝他说道:

“齐大柱之事,讲明原委。”

他没有问胡宗宪知不知道齐大柱的事,因为他认为,胡宗宪必然知道。

齐大柱是天尊青铜令使这件事,是他当日当着许多百姓的面亲口说出的,饶是给淳安县令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擅抓。

所以,这件事必定是禀报过胡宗宪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