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内堂对话21(2 / 2)

他昂头答道:

“倭寇之乱,始于我大明卫所制度之乱。

大明军制为卫所制,每府每县皆设卫所兵。

京师为了防止卫所兵被地方大员私自调动,专门出台了限制调兵的法令。

其中一条是:【出兵百人以上,需报京师批准。未经批准出兵,官杖八十,流三千里。】

另有一条是:【出兵不可越过辖区,如越境且使下属伤亡,官杖八十,流三千里。】

这两条法令叠加,导致每有流寇发生之时,各个卫所官吏均不敢主动出击,若出击,也不追求杀敌,而是互相推诿,赶到他人辖区即可。

因此,倭寇之乱日益严重。”

林余在天上听着,这种观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后世的网络键盘学家们皆说卫所兵积弱,所以打不过倭寇,不算错,只能说没说到根子上。

胡宗宪的话,算是“卫所兵积弱”的根子,否则,再如何积弱,也不至于连几十人的倭寇都打不过。

但胡宗宪的话,也只是说到了“卫所兵积弱”的根子,没有说到“倭寇之乱为何屡禁不止”的根子。

卫所兵积弱,并不能导致倭寇之乱屡禁不止,只会加剧倭寇之乱屡禁不止。

倭寇之乱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可图”。

正如伊拉克之流,挨打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积弱,而是因为它的有利可图。

找到了根子,才能治病救人。

林余整理好思路,这才说道:

“倭寇之乱,始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朝贡制度。

你身为浙直总督兼浙地巡抚,该了解朝贡的本质,藩国们用一些“本国土特产”换取数倍价值的“大明土特产”。

最初只是外交之用,但因为有利可图,藩国们三天两头地来,后面竟发展成了一种“朝贡贸易”。

大明就是再富,也不乐意当这种冤大头,太祖皇帝大怒之下,就关闭了同倭国的朝贡。

此后几任皇帝,开开关关,到嘉靖帝时,宁波府又发生了“倭国使团争贡事件”,两支倭国使团,争相与大明贸易,结果没能贸易的那一方杀光了贸易的那一方,逃走之时又杀害了许多大明官员和百姓。

嘉靖大怒,关闭了宁波和泉州市舶司,从此断绝与倭国贸易。

这就是倭寇之乱的起始。”

胡宗宪眉头开始紧锁,到后面就越来越放松,眼神也越来越亮,急促说道:

“同是在打仗,我大明越打越穷,倭国越打越富,所以才屡禁不止。”

“究其根由,是因为这仗是在我大明国土上打,是因为倭寇本就是为劫掠而来,自然不用带多少辎重粮食。”

“所以,要想彻底断绝倭寇之乱,重点不该在本土防守,而该在他国进攻;不该由官府发放粮饷,而该由兵士劫掠。”

林余翻了个白眼,倭国又小又穷,有什么可值得翻越大洋去劫掠的。

劫掠是劫掠不了多少的,唯有以贸易之道反制,吸髓敲骨,才能使倭人心甘情愿。

他接着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大明已有了多锭纺纱机、飞梭织布机等,缺少的是蚕丝,何不去倭国改稻为桑?”

“收倭国蚕丝,卖倭国粗麻,一来一回,获利倍矣。”

“胡部堂你,也不用终日蝇营狗苟,既要为国库亏空犯难,还要为百姓口粮犯难。”

胡宗宪不由拜服:

“天尊此言,才是一箭三雕,真良计也。”

“毁堤淹田,来来去去终是内耗,我大明想要昌盛,我浙直两地想要安宁,唯有除去此等泼獠,才是除积弊,兴社稷。”

“多谢天尊,使我茅塞顿开,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