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顾五上学27(1 / 2)

八月是个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对顾家来说。

一方面,八月秋收时节,粮食进仓,是每一个农人的幸事;另一方面,顾家店铺的运营,又有了大的提升;再一方面,就是顾家小五进入塾学,正式成为一个读书人了。

一般塾学有三个入学季,分别是“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如今正是八月,到了塾学收学生的时候。

报名这天,顾老爷子带着顾明仁来到了村塾,同行的还有顾明薇。

对于顾小五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顾明薇是一定要见证的。当然,也是想来见识一下村里的塾学。

吉丰村村塾是由顾家出资建造的,也是一座青砖大瓦房。有三间房舍,其中两间教舍,是学子们上课的地方,一间静堂,是先生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报名地点,就在静堂。村塾先生是一位有着十多年塾师经验的老先生了,面相和蔼,待人亲切。

村塾分为启蒙班和小学班,教授的孩童一般是从七岁到十二岁。

启蒙班主要以识字为主,教授内容通常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小学班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先由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先生再逐句讲解,并开始学习作文。

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

报名时,先生会对学童进行一番考校,然后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班级和课业。

来报名的一共有六位孩童,其中有两位是外村的。铁蛋、柱子和二牛因为跟着顾明薇采药、寻花赚了不少银钱,家里也就咬咬牙,让三人过来上学了。

柱子小朋友已经十一岁了,本不想来的。但是又觉得,小伙们都认字了,只有自己不认字,那不就拖后腿了吗?于是便来了。

先生考校完,发现六个小朋友,除了顾明仁以外,都是不认字的,便安排几人进了启蒙班。

顾明仁因为已经在家中开了蒙,读完三百千了,便直接入了小学班。

当初顾明礼和顾明信也是直接入小学班的。而且,因为两人读书天分佳,没等到从村塾结业,仅以十岁之龄,就考进了目前所在的松林书院。

大乾的书院类似现代的民办高校,风气比较包容开放,以育人为本。除了经典的学习外,还注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培养。

此外,书院的教学方式也比较自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更加频繁,师生情也更加浓厚。

而且,有些名士或者隐士大儒,也常在书院教学。

而官学类似于现代的公立学校,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兴办的,有县学、州学、府学以及最高学府国子监。官学建立旨在培养官员和士人。

顾老爷子虽然想让两个孙儿科举入仕,但更想培养两人正身明德,因此便没让二人报考官学。

话题拉回。

顾家虽然出资建造了村塾,但是家中孩童上学,并不会享受“特殊待遇”,一样要交束脩钱的。

村塾的束脩是每年二两。等交过钱,登记好,顾明仁上学这件事情就板上钉钉了。

开学这天,顾明仁早早就起床准备,穿戴整齐。

只见他,头戴小方巾,身穿豆青色棉布交领长衫,腰系黑色腰带,脚踩黑色布靴,身背青色翻盖挎包,里面放了笔墨纸砚和书籍。

整个人显得精神奕奕,神采飞扬。

自从当初顾明薇因爹爹们卖糕点,指导宋氏做出了翻盖挎包后,顾家的儿郎们,便再也不用褡裢和包袱了。

为此,还在松林书院引起了不小的风潮。不过挎包工艺简单,懂女红的妇人们,一看即会,所以顾家并没有做这门生意。

像某些小说里,女主跟绣楼合作卖包,根本就不现实。

这些包只要一经推出,平民百姓们一看即会。如要走精品路线,大户人家的绣娘,手艺同样精巧。更别说还会有满大街的仿品了。就算是能引领风尚,那也仅是一阵而已,根本不能做长久的买卖。

一切准备完毕,顾明仁就昂首挺胸地出发。同行的还有顾老爷子和顾明薇。

今天新入学的学童们,会举办一场入学仪式,称为“入学礼”。并会邀请学童家长观看。顾明薇就是来围观的。

这也是顾明仁今日准备这么“精致”的原因。

要知道,村塾对学生平日上学的着装并没有太大要求,干净整洁即可。

等六个学童到齐以后,入学礼便正式开始了。

入学礼的第一步是“正衣冠”。六个小学童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再做学问。”寓意为衣冠整洁才能安静读书。

接着便是“拜师礼”。在先生的带领下,六人先拜孔子先师,然后再拜先生。最后,便是学童们之间相互鞠躬,表示互相友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