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2 / 2)

此时位置已经离第四间主殿很近了,这间主殿门前十米处有一个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雕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背面则是一只咆哮的巨熊。

“阿槡,这上面写的什么能看懂吗?”慕辰问。

“这是金文。”白露先开口。

“对,确实是金文,金文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应用比较广泛,不过这里地处偏僻,很难保证不是秦以后还保持着以前的书写习惯。”阿槡看了看给大家解释石碑上的内容。

这里确实就是古扶余国的一个支脉,以食铁兽为族群的图腾和信仰,信奉蚩尤的战无不胜。但后来扶余被灭国,这里因为隐蔽却一直偷偷存在,也曾一度废弃。直到辽金时期,这里才修缮成现在这样,但只是一小支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但不好用当时的地名位置表述,所以都换成现在的,以便理解。

公元668年,唐高宗发兵辽东,灭高句丽,始置安东都护府,统辖长白山南麓、朝鲜半岛的广袤区域。

粟末靺鞨人趁此机会,在部落首领大祚荣的领导下,脱离安东都护府的管辖,向长白山方向挺进,并最终在长白山山脉忽汗河边的天牟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震国。

公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刚即位不久的李隆基派鸿胪寺卿崔忻持节前往辽东震国,册封震国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大都督,允许渤海国成为大唐势力范围之内的一个附属政权。

崔忻持节前往辽东册封后,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命人在长白山上刻下了一块鸿胪卿碑。从此,大祚荣领导下的震国改名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形式与大唐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往。

震国,或者说渤海国,曾派出军队不止一次来寻找这座古城,后来也找到了,但是那时辽王朝已经很强大了。为了避免这里被辽王朝清洗,渤海国隐藏了这里的存在。这里当时的首领为了感谢渤海国主,承包了所有进贡所需的海东青。

“渤海国的人其实和这里的人是……”慕辰一时找不到词来形容。

“是友非敌。”白露接着说。

“对对对!并不是像传言那样相互打打杀杀嘛!”慕辰笑道。

“这倒没什么,我在意的是‘扶余国’的信息这里几乎没有提到,但是很明显’扶余国’比’肃慎国’有着更先进的文明,但是为什么会这么迅速的衰落,甚至被灭国?”白露点到了问题的关键。

“扶余国,有记载是从公元前2世纪建立,一直到公元494年的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扶余国的第一次灭亡,其实是鲜卑族做的,只不过后来渤海国的国都就定在扶余国旧都之上,所以通常传说扶余国是被肃慎国灭的。而且肃慎国最早记于《山海经》,就更造成了肃慎国强于扶余国的表象。”于荒伸手抚摸着石碑。

“撇开东扶余国的200年不谈,扶余国400年的时间,似乎只有一个国主……”于荒从石碑后面绕过,看着三人说。

“可是,据我所知,扶余国前前后后大概有十一位国主啊?”白露问。

“那只是明面上,有许多痕迹都显示第一任国主东明王一直在背后统治着扶余国,直到后来他消失不见,扶余国才迅速的衰败。”于荒对这段历史似乎很肯定。

“关于东明王身世,还有一段奇异的记载。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于荒带着三人离开石碑,在第四间主殿前的台阶上坐下。

“古代这些开国君主,都喜欢神化自己,以达到统治的目的。”白露笑了笑,解开手上的绷带,活动活动手指,已经没那么疼了。但是慕辰怕感染,坚持重新给她包了起来。

“我现在怀疑,东明王就是在这里,一直统治着扶余国。”于荒犹豫了一下,说出心里的想法。

三人倒吸一口凉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