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考察州情3(2 / 2)

“没有。“

“没有?”

“没有“

看到袁渡认真回答,因为上一世对夏布的喜爱,也曾了解一下夏布的来历,相传东晋以后,汉人多从西北黄河流域渐次向东南长江流域移居。江南一带,沃野千里,蔓草丛生,蚊虫、飞蛾等繁殖极盛,漫天飞舞,穿户入室,扑入眼鼻,夜则扰人清梦。据传当时万载有一农人名叫蔺思源,发明一种驱避蚊虫之法,采取长叶杂草,编成帷帐,张挂床上,使蚊虫之类不能飞入。但杂草质脆,不耐久用。蔺思源一日于草类中发现一种富强韧性的枝条(苎麻),将它的外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良好。此后,农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专取纯洁之纤维,用以织造夏布。

袁军跟他们聊了下想开发夏布的想法,袁渡,李仁纷纷表示支持。

后世袁军对夏布印象非常深刻。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诗经》

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启了千年夏布的渊源,诗中描述的就是把麻纤维放在清水池里,发酵使纤维中胶质脱掉,以便纺绩成纱。

夏布作为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罗纹布,又名苎布、生布、麻布、扁纱。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种植苎麻。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西方国家称它为“中国草(Chinaglass)”。

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而著称,其织造技艺相当复杂,有二十余道工序,苎麻经打麻、剐麻、漂麻、绩麻、挽麻团、挽麻芋儿、牵线(整经)穿筘、刷浆、编织、漂洗、整形等工序编织成布。

一块看似寻常的夏布,

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既粗犷淳朴,

又细腻如丝,

虽由人造,

却返璞归真。

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而且听上去就似一股凉爽扑面而来,仿佛一缕来自山野的清风,这恰似魏晋风度,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质朴、素淡、平和、低调,有一种时光里无言的淡定从容。

丝绸外观光泽度较高,具有极佳的悬垂性,穿上丝绸类服装后轻巧飘逸没有臃肿感。给人感觉高贵,华丽,高不可攀的

给袁军的感觉就是夏布代表平民,丝绸代表贵族。

袁军在后世观看古装电视剧《陈情令》看到桃大山人穿上夏布新衣游走在后院里,真正地明白什么叫“为容不在貌,在骨。”

印象深刻的还有华夏风度中对于天生容貌并不十分在意,而是注重气质的修炼,它的妙处在于把内心的种种性情和修养化作一种缓和的具有审美及抒情意味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为容不在貌”。单纯的容形之美,或单纯的精神之美,都是不和谐的。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理想的审美形态。

华夏风骨的魅力,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夏布。如果选一种物来形容华夏风骨,那当选夏布了。

袁军打算在万载和分宜两县开发夏布,又能赚钱,又能提高百姓收入。成立两家工坊,一家设在万载,叫联凡夏布工坊,一家设在分宜,叫域杉夏布工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