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长安西晋(1 / 2)

袁军驻扎在向塘,以向塘为中心,扩散自己的情报,控制地方,准备改革,势力越小改革阻力就越小,再加上有势力造反,豫州刺史已在北方。

越洛阳都城攻陷后,司马邺逃出洛阳一开始他就被门阀控制在手中,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司马邺的舅舅颍川司空荀氏的荀藩,荀组兄弟,还有北上豫州刺史阎鼎,南阳王司马保,雍州刺史麹允,京兆大守索林等人,从司马邺在长安登基为帝,都把司马邺当做了手中的筹码,借此号令天下,这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些人就没有复兴和重建西晋的想法,而是借司马邺谋求各自的私利。

司马邺是吴王司马晏的儿子,又嗣爵秦王司马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在逃出洛阳的皇室子弟中最有继承权的。与他相比,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只是疏散的宗室,政治地位上差一大截。这些人拥立司马邺,可以在政治上达到号令天下目的,避免晋朝皇室的大权被司马睿及其支持他的门阀世家所掌控。

由于吴王的势力在江东的地盘上,所以这些人不能带着司马邺南逃,而只选择长安。如果让司马邺回到江东,必然受到江东门阀和南逃北方门阀的支持。这样看来,他们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可能了。而司马邺在长安举目无亲,又没有私人势力,必然成为这些人手中的傀儡。

实际上在刘聪的大军围攻长安期间,这个长安的小朝廷内部也是争斗不休,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拥立司马邺的忠臣良将,暗地里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通过各种政治斗争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权势。当刘聪的大军进攻猛烈时,他们才会团结起来抵抗匈奴人。一旦战局放缓,这些人就会停下步伐进行观望,甚至暗中与匈奴的军队勾结,谋求出卖司马换取政治利益。不论是索林和司马保之间争夺对司马邺的控制权,还是司马保的军队在长安外观望,或者是索林派儿子暗中与刘曜提出献城的建议,都是为了各自的私人利益。

因此在这些人眼里,司马邺就是实现自己野心的筹码,随时都可以用来出卖,并换取各自的家族利益。从当时的北方形势来看,这些人谋求的利益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朝廷的名义吸引被打碎了的西晋北方的地方政权,聚集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谋求割据自立,形成与匈奴等外族政权对峙的藩镇,成为一方的土皇帝。如果能以皇帝的名义得到江东更多的支持,那这些门阀就能在北方站稳脚跟,甚至建立自己的封国。如此一来,复制曹操一统北方的成功就成为了可能。

实际上不仅仅逃到关中长安的门阀世家和王公贵族打着这个主意,就连五胡十六国的皇帝们也是这样想的,前赵的刘渊之所以要打着刘备和刘禅的旗帜,其目的也是为了招揽北方的门阀。这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资源,也是为了扩大匈奴人在北方的势力范围。有匈奴的先例在前,其他民少数民族如鲜卑、羯、氐、乌桓都有着这样的打算,于是后来在北方先后出现十六国胡人国家,他们并互相征伐,打得整个北方大地支离破碎,其目的便是要走这条路。而最后完成这一目标的,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

因此,这些把司马邺带到长安,并将其拥立为帝的王公大臣并非出于忠于国家的选择,而是进行政治投机,为了达到趁乱世家家族实现野心的目的。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方门阀势力的支持,都有自己的军队和人脉网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门阀世家的意志体现,一切为了门阀世家的野心和利益服务。

从本质上看,这就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给国家带来的严重隐患之一。当国泰民安之时,朝廷实力强大,各大门阀无法挑战朝廷的权威,自然必须遵守制度的规则。进入乱世,这些门阀的势力便足以趁机架空朝廷,扶持傀儡皇帝,成为乱世中角逐皇位的一方强权。

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些人的本质,所以他们以司马邺名义发往全国的诏令形同虚设。既没有得到多少资源,也没有招来太多的援军,只能困守在关中长安,一步步的走向灭亡。实际上远在江东的司马睿也早已等着这个小朝廷的覆灭,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机会登上晋朝的皇位,支持他的琅琊王氏才能掌控国家的大权。因此可以说司马邺在长安的结局完全是门阀斗争所导致的,也是门阀世家瓜分国家利益而产生的悲剧。司马邺只是无法主导局势的傀儡皇帝,他只能成为各方争夺的筹码,最终的结局也是乱世的牺牲品。

于是后来在北方先后出现十六国胡人国家,他们并互相征伐,打得整个北方大地支离破碎,其目的便是要走这条路。而最后完成这一目标的,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