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谋划39(2 / 2)

...

深夜,司天监内司监正张昌辅依旧未入睡,起夜来到院中。自上次入宫面圣后,张昌辅听出了皇帝赵煦话中隐含的暗示,知道赵煦想让他退位给张思慎。可张昌辅在司天监供职期间从未失职,虽有些过于关心民运,但关于皇家之事也从未落下过。因此张昌辅虽年近古稀,但如果他自己不请辞,那么赵煦也不能让他强行退位。

而张昌辅想着自己所观星象,担心赵煦被张思慎蛊惑,做出什么天怒人怨之事,就更是不敢退位,只能继续在监正的位置上硬撑着。

看着如水的夜色,张昌辅不知道自己还能拖多久,但张昌辅知道张思慎的为人。若是张思慎成了监正,为了配合赵煦的出兵,必然会逐渐将整个司天监都拖入战事之中。那么之后司天监便会逐渐沦为军中的附属,丧失原本的职能。

一个只为了战争和皇室服务的司天监,那不是张昌辅愿意看到的,因为那意味着将再无人观察民运,警示朝廷。张昌辅对此忧心忡忡,但却找不到方法阻止,只能想办法拖延一二,期待事情出现转机。

而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段时日张昌辅卜卦和观星的频率明显提高。如同现在,半夜无法入眠的他来到书房,取出了三枚特制的铜钱,做了一个简单的占卜。铜钱甩在案桌上,卦象出来后,张昌辅掐指算了一下。

“第三十六卦,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无咎,有孚于小人。此乃地火明夷之象,近日莫非会生大火?”张昌辅翻着周易的卦辞注解,喃喃自语。

由于只是个简单的民运卜算,张昌辅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讯息。只是大概知道了近期民心会有些浮动,而起因应是由火引起的。张昌辅决定,待明日便让人去打听一下近期有关于火灾的事件。

...

次日辰时,大宋皇宫垂拱殿内。今日没有早朝,但赵煦由于长期的作息习惯,还是在早起后,稍微锻炼便过来处理政务了。

年仅二十的赵煦正处于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每日虽只睡不到三个时辰,但仍是每天都精神奕奕。而自高太后仙去后,赵朔开始亲政的这几年,更是对权力有着异常的热烈与执着。

而对父亲宋神宗的崇拜加上少时的遭遇,使得赵煦对元祐时期的老臣有着强烈的恨意。自亲政以后,所有元祐时期被高太后所依仗的老臣皆是被调、被免、被贬、被下狱。且历代以来,改元换号该是要大赦天下的,但赵煦却唯独跳过了所有元祐老臣的赦免,甚至想把老臣司马光的坟墓给挖了,使其曝尸荒野,可见其恨意之深。

要不是最终被生母朱氏以及向皇后苦苦哀求,甚至连高太后的皇后之位也会被赵煦追究废除。而在私下里,赵煦仍是将高太后形容为‘老奸擅国’,不过明面上倒是保留了高太后的体面。

而在赵煦发泄完,将注意力转移到治国理政上后,众多大臣这才意识到了赵煦的理政才能,同时也见识到了这位少年皇帝的强势。

垂拱殿内赵煦使用的桌子并不华丽,甚至可以说是老旧。但宫中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宋神宗所用的,被赵煦自小保存,哪怕是高太后摄政那些年,想换这张桌子赵煦都会与之抗争。而赵煦也一直用着这张旧桌子,一方面是缅怀父亲宋神宗,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激励自己,让自己不能忘了心中的抱负。

此时赵煦正坐在桌子后看着大理寺递上来的奏折,看了一会儿,又翻出了另一封天武军右厢递上来的呈请奏折。赵煦将两份奏折放下,拿起一旁的莲子羹喝了一口,稍微皱了下眉。倒不是味道不行,只是天天都是同样的食物,难免会腻烦。但想着是孟皇后的一番心意,赵煦还是忍着喝完了。

把莲子羹喝完之后,赵煦拿起朱笔,在天武军右厢的那份奏折上批复道:‘准,但需切记不可扰民’。而后又把大理寺的那份说明情况的奏折收起,一同放到了处理完毕的那堆奏折,准备晚点让内侍一同发回。

再次拿起下一份奏折,却是谏议大夫安惇上奏关于保甲法的最新进展。保甲法乃是神宗朝变法时王安石提出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将各地农村住户,每五家组成一保,五保而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在农闲时集合军训,用以夜间巡查维安。

保甲法的初衷一是为了防止盗贼为祸;二是为了与募兵制相结合,为军队提供优质兵源;三则是为了节省军队养兵的开支。

这项政策最初实施时确实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正规军始终看不起保甲义勇,从未让保甲兵上过战场杀敌,只让其担当杂役兵。这便导致了保甲兵中,弱者成片,进军中也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机会,因此皆是消极训练。而其中强者得不到机会,反倒会在不服兵役时成为为祸乡里的主因。

到宋神宗末年,“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保甲法完全违背了神宗的初衷意愿。

但赵煦在去年便力排众议,恢复了保甲法,便是知道大宋与西夏之间必有一战,因此在为征夏募兵做准备。而事实也并不出赵煦预料,郡王遇害一案给了赵煦机会,虽不知西夏为何会如此不智,但赵煦也不介意顺势而为。

安惇的奏折里,写了去年至今尝试在西北几地恢复保甲法的情况。由于西北本就民风彪悍,且靠近边境,西夏不时会扰袭打草谷,故而保甲法在这几地的恢复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反而得到了民众的一定程度的支持。而西北各军为了本地的兵源,也对此事予以了支持。

唯有朝中大臣对此仍有疑议,担心西北各军趁此机会扩编而做大,进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