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1(2 / 2)

唯一不顺利的大概就是她的婚事,在这个时代,女子大多15岁左右就相看人家,16-17岁就成婚,只是周家父母疼爱她,直到17岁才打算相看人家。

也是那一年周母突发恶疾去世,按照律法规定,子女需守孝三年,出孝后周舒雨都20了,在现代社会还是一个校园学习的大学生,而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大龄剩女。

周家家大业大也不是没有人上门求娶,只是要么就是家事或人品不好,也有才貌双全的,但是只能当继室,直到一媒婆上门,说乡下吴家来求娶。

说起来这吴家和周家并不匹配,周家虽是商户,但也是县里的大户,而吴家却是住乡下。

家中还只有寡母和吴文两人,那吴家平日也就靠寡母接点杂活勉强过日子,并且那吴文也是22岁的大龄剩男,唯一的优点就是吴文最近考上秀才。

但是那媒婆的嘴,把那吴家一顿夸,什么吴母是周围有名的良善人,吴文虽然未成婚,但也是多年读书的缘由,这不才中秀才公,才敢上门提亲,虽然家中贫苦,但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媒婆巴拉巴拉一顿,周父感觉这人还不错,也是派人查探,又请人上门一番考察,还让周舒雨偷偷出去看了一眼吴文,经女儿点头后才把人嫁到吴家。

说起来周父也好,周舒雨也好,虽然家中不缺银钱,但是对读书人还是非常推崇的,虽然吴家条件不好,但是吴文是秀才而且还不丑,自然非常满意。

而吴文虽然中秀才,可是就那个家庭,虽然也有人愿意嫁进来,但都是不识字或者家境贫寒女孩,吴家母子都不喜欢。

所以这门亲事虽然有点不匹配,但是两家人都是欢喜的。

因吴家家境贫寒,周舒雨陪嫁诸多银钱、铺子,其中还有一处宅院就在县里学院附近。

成亲后确实如媒婆所说,家中婆母良善,丈夫贴心,而周舒雨在娘家时主要是学习管家和针线活,但是也是识得一些文字。

虽不能出口成章,但是也能写能画,所以两人也是过了一段一人研磨一人执笔,红袖添香的甜蜜日子,虽然不太适宜乡下生活,但是周舒雨还是努力融入周围环境。

只是不久后家中就露出窘迫,吃食越来越差,吴母就说家中因成婚欠债少许,就在外面又多接了些清洗衣物的杂活,吴文也去找了一个书铺,学习空余时间抄抄书,用于还债和补贴家用,只是这样一来,周舒雨明显感觉到,吴文和自己相处的时间缩减不少。

本来周舒雨还主动提到,自己在家里做做家务,但是吴母和吴文心疼她本是富家小姐,在娘家也没有做过家务,怎么嫁人还受苦,便不许她做洗衣下厨这些事儿。

但看吴母辛苦,平日不仅仅要做家中事务,还要出去接一些清洗衣物的活计,丈夫又时常辛苦熬夜抄写书籍,周舒雨便主动拿出一百两嫁妆银子,用于吴家还债和补贴家用。

吴文知道后,连连陪着她出去转了好几日,拉着她天天直说甜蜜话,什么娶妻娶贤,能娶到周舒雨三生有幸。

但是毕竟住乡下,人多嘴杂,周围有屁大点事儿都能飞快的传得到处都是,吴家改善伙食不过才几日。

就有人传出闲话说吴家一家子靠娘子嫁妆过上好日子,那吴文就是吃软饭的。

这话传到周舒雨耳朵时,让她好一阵生气,这话不是影响家庭和睦,破坏自己夫妻两人的感情吗?

反到是吴文,有人笑他也不生气,还让周舒雨别生气,都是穷苦人家,眼红罢了。

而后还是照常生活,吴文天天还是天不亮的赶往学院上学,恰逢成亲也是在冬日,有时下雪回家鞋袜都湿透,也不抱怨,只是说家离学院稍远,回家洗洗便是。

倒是吴母听见传闻的反应,和周舒雨差不多,只是吴母的反应更加激烈,后来,听见有人说闲话,就会和旁人大吵。

只是这样一来,白日里院子里吵吵闹闹,周围人议论纷纷,搅扰得吴文无法专注学习,便时常在深夜点灯看书,每每就寝都是周舒雨再三提醒。

一段时间后,看夫君实在辛苦,周围环境也不好,周舒雨便提议搬到到她县城的陪嫁房住。

这话说出后,吴文便反驳道:“娘子已经补贴家用,现在怎么还能住陪嫁房。”倒是吴母非常赞成,随后几天两人好一顿劝,吴文才同意。

只是后来两人的关系也更加恩爱,那吴文也更加体贴用心。

现在一家人已经搬到新宅子两年,成婚也已经两年有余,但是一直未有子嗣,吴文倒是一脸不着急,还时常宽慰舒雨道:“不用着急,缘分到了,该来的都会来。”

但是舒雨和吴母却都是很着急,吴母更是着急万分,最近去乡下收集了好些偏方给周舒雨吃,说是能生子,结果把周舒雨喝得身体虚弱不堪。

直到明年春天吴文中举时,周舒雨已经缠绵病榻无法下床,家中事务都由吴母掌管,后来吴母更是给吴文纳了一个良妾回来,周舒雨临去世前,良妾都已经怀孕三个月了。

得到周舒雨的记忆,想起那让自己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声音,只说让自己完成执念,但是没有说执念内容,那就得自己发现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