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长孙皇后薨逝殡天 世家谋夺后宫之主14(1 / 2)

时间到了636年,长孙皇后终究还是敌不过病痛的折磨,在这一年的七月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

长孙皇后和太宗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却有一代贤后的美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辅政从不干政。太宗上位前的武德年间,太子齐王与后宫的妃嫔们经常联合起来在高祖面前谗害李世民,眼见多次在外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是长孙皇后想办法出面缓和父子矛盾,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全了皇家的和谐,深得皇帝的认可,也为李世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皇后和胞兄长孙无忌义无反顾的站在丈夫身后给予支持,亲身在现场勉励将士以表决心。将士们无不感激于长孙的亲□□藉,因此更加奋发无畏。妻子的生死相随不离不弃也更加坚定了李世民的选择,最终玄武门之变以胜利告终。长孙皇后可谓是玄武门之变胜利的关键人物。并且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始终难以越过心中的结,也是长孙皇后对上更加恭孝太上皇李渊,对下训诫诸子勤俭忌奢侈之风,对外调和劝解李世民和谏臣的关系,尤其是魏征,为皇帝赢得了纳谏的民心,这样慢慢的引导李世民走出心结。

在李世民即位之后,以长孙皇后和胞兄长孙无忌的功劳,李世民几次都想要授予长孙无忌高官厚禄,却招到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不愿意家族势力遍布朝廷,于是长孙无忌辞官仅任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主张制约外戚干政也是长孙皇后的远见和智慧,一代贤后,实至名归。

长孙皇后崩逝之后,本就云诡波谲的朝堂更加暗流涌动了,尤其是身处后宫的四位大妃娘娘,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和燕贤妃,有人心怀期盼,有人惴惴不安,有人野心勃勃,有人无可奈何,只是眼下皇后刚刚薨逝,也没有人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提起这件事,没人会去触皇帝的霉头,不然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找死了,但是却挡不住相关的人各怀心思。

没有人能够在皇后之位面前心怀坦荡,也没有一个世家认为自己应该在这件事情上置身事外,这是皇后的宝座,是后宫之主的位置,是这个天下的半壁江山,是权势在朝堂上的绝对保障,一个诞出过皇后的世家和一个没有诞出过皇后的世家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没有诞出过皇后的世家永远不可能有诞出过皇后世家的超然地位,因为做了皇后你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做这天下之主,虽然困难重重,但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的,这样皇后就能母仪天下,这是女人的愿望,世家的愿望则是就可以封王封侯,所以在这样的欲壑之下所有的人都想伸出自己的手,希冀能够捞回自己想要的东西。

只是这种事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按照惯例,皇后之位应该在宫中现有的四位大妃娘娘中诞出,四位娘娘称号顺序虽有先后,品级却不分高低,也就是说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后,这里面皇帝本人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但是皇后之位又不仅仅是皇后之位,皇帝也不可能只是凭借自己的想法就确定皇后之位,不然也难过朝堂上言官这一关,说到底,谁掌控了朝堂谁就有可能在后宫之位争夺中取得优势,但另一方面,谁掌控了后宫之位,谁就能在朝堂中掌握优势,前殿后宫不可分割。

在这样的利欲之下,有机会的家族被更加关注,没有机会的家族则会寻求机遇,各有各的考虑,各有各的忧虑。

右仆射温彦博的府上,还是跟上次一样的人,上一次密会的时候都还是忧心忡忡,现在真的是到了最不想看到的局面,众人俱是一阵沉默,但还是有人开口问道:“温大人,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温彦博叹一口气道:“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可如何是好?我可是听说很多人已经开始私下里谋划此事了。”

“是啊是啊,我也是听说了此事马上就来跟温大人商议了。”

“温大人,眼下局势对于我们可是很不利啊,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吗?还是说有其他准备?”

“我也不知啊,眼下一片迷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们说这四位大妃娘娘,万一走错一步那可真是满盘皆输啊,我陇西世族的大好局面将毁于一旦,我不敢赌啊。”

“是啊,大人的忧虑也是我等的忧虑,你说这大好局面怎么就这样惨淡转折呢?”

一人犹豫一下道:“温大人,不知道那位是个什么看法?”

几人相视一看,温彦博道:“你知道的,皇后娘娘在位时不想外戚势大,所以请求胞兄辞官,长孙大人也知道娘娘的苦心,自辞官以后便少与我等来往,为了避嫌即便有所接触也不会参知政事,所以我也不知长孙大人的所思所想啊。”

“这不行啊温大人,我们这样做无头的蚂蚁就是坐以待毙啊,我以为大人还是需要多跟长孙大人走动一下,长孙大人执我陇西世族之牛耳,这时候也只有他能够带领我等杀出一条路来了。”

“就这样决定吧,这几日我寻机就去拜访长孙大人,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要求出个结果来。”

“有劳大人了。”众人行礼。

另一边,杨师道也在跟妹妹交谈:“这一天到底还是来了,终究还是避不开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杨氏:“可是事情就在眼前了,哥哥总要有所抉择的。”

“本来按照我们的想法保持现状是最好的结果,也符合我们低调处事的原则,但我最近得到消息,有很多人已经开始私下勾连寻求盟友了。”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么,谁能抵抗皇后之位的诱惑呢?这可是能名留青史的,所以哥哥认为最终会花落谁家呢?四位大妃娘娘。”

“明面上是四位大妃娘娘在角逐后位,其实我认为只有两位有入局的资格。淑妃娘娘代表了我们杨氏,看似在选择中,实则已经退出了这次的棋局,一旦不知深浅的介入竞争,恐怕第一时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啊,毕竟没人喜欢看到一个失败者重新崛起,再者,就算是皇上恐怕也不会想我们杨氏持续壮大的,所以我们退场是唯一的选择,希望不会有人不知死活的去鼓动娘娘。还有就是贤妃娘娘,她是最没有可能的承继后位的,一来年纪最小,二是家族相对来说也是最为势弱的,在朝堂没有绝对的支持者,所以贤妃娘娘是没有入局的资格的,这样四位大妃娘娘里就只有韦贵妃和阴德妃两位娘娘可以作为选项了。”

“阴德妃?韦贵妃?”

“阴德妃,吏部侍郎阴弘智的胞妹,其人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因揭发隐太子昆明湖之变阴谋有功,颇得皇上器重。在皇上即位之后,阴妃得宠被封为德妃,授一品夫人,这样两相得益阴弘智在朝堂上也可谓是荣宠至极,甚至可以跟长孙无忌分庭抗礼,不少新贵子弟与之交攀,所以在朝中有些声势。”

“阴弘智?我记得这个人,士彟之前在长安为官时这个人曾经来找过,但是士彟与之并没有什么交情。”

“这个人还是有一些眼光和胆略的,而且善于专营投机,知道新贵在朝中势弱,便早早的倚着德妃的名望联络了一批,士彟当年自会被他看在眼里。”

“哥哥觉得德妃娘娘有可能?”

“妹妹知道何为新贵吗?”

“知道的哥哥,没有根基,只是在开国中略有功绩得到奖赏之家,士彟就是这样的。”

“是啊,新贵,就是没有根基的新世家,这样的世家看似一片蓬勃,实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要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让他们数年的努力徒劳无功,正如士彟这样的,他一旦去世武家便再无希望,所以这样的世家会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太过急功近利,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位置决定了选择,在他们的位置他们只能这样做,正如我们,在我们的位置,我们退出也是我们没办法的选择,相对来说韦贵妃就不一样,韦贵妃出身京兆韦氏,哥哥韦挺现任御史大夫,郡地名门望族,自汉以来族中风流人物不知凡几,代代都有人在朝中位列公卿,别说是本朝,就算是在前朝,前前朝都是,即使是南北的百年乱局都一样岿然屹立不倒,这就是千年世家,哪里是小门小户能够比得了的,譬如我们杨氏,是跟韦氏一样的千年世家,即使是从皇位上败退也一样会存在,但那些新贵呢?一阵风也许就吹散了,这就是有底蕴和没有底蕴的区别。”

“所以哥哥认为最终会是韦贵妃娘娘胜出么?”

“是,德妃娘娘看似势大,实则没有根基,哪里斗得过那些经年的老狐狸,只不过虚张声势罢了,平时或许可以作威作福,但真的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是没有多少可以依靠的支持的,胜算不大。”

“哥哥觉得这会是朝中大部分人的看法么?”

“不会,首先这件事我们不参与,那就没有利害关系,这就是旁观者清,其次,如果什么事情都是看法能够决定结果的,那就没有什么阴谋诡计了,再者,或许阴德妃比之韦贵妃难以获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韦贵妃做皇后的,就算韦贵妃能够赢了阴德妃,也有可能做不了皇后,因为这不只是他们二者的竞技场,虽然选项是二人,但参赛者却不一定就是二人。”

“哥哥之前说不管谁上位对我们来说都不一定是好事?”

“不错,我们虽然做不了皇后,当然也不希望其他人做。”

“我懂了哥哥,浑水摸鱼好过水落石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