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代文里的炮灰24(2 / 2)

“那怎么办?”

苏煜泽让他低下头,在他耳边悄悄说:“我准备卖了这个工作,不过今晚我得问问我两个哥哥,听听他俩的想法。”

“不过我感觉他俩不太会想干这个活,大哥的话当会计挺好的,二哥的话,我不确定,但是我还得问问他的想法,实在不行,就得找个别的发财路子。”

他二哥老实能干,只是嘴不甜。运输队里的人也是花花肠子,还挺花心的,在外面呆的时间久在外面玩女人对他们来说挺正常的,苏煜泽脸嫩还小他不参与,他们不介意,要是赵向西,不好说。

他也不想破坏他二哥二嫂的夫妻关系,对他家不好,而且这也是他的任务之一,再说了这几年还有点乱,还是乡下比较安全。

周猛心里盘算着人选:“可以,如果不行的话,我帮你问问其他人。”卖价不能太低。

“你说那个大领导会不会生气?”苏煜泽啃着瓜子道。

“人家是领导,再说了,人家也说随你。”

苏煜泽晚上在饭桌上把这件事一讲,桌上瞬间安静下来,只有小孩子吃着饭好奇地抬着头看着大人异常的举动。

“这活太累人了,我不想干了,大哥和二哥你们俩商量商量看干不干,要是不干也行,我就找人卖出去,不过我事先说明,这活挺累人的,而且不着家,还是个临时工,运输队里的人有时还会出去乱玩,你们和嫂子也商量商量啊!”

听到乱玩这个词,赵母一个蒲扇朝脑袋旁边飘过去,“小孩子家家,乱说。”

众人先是一惊,转忙看着两位老人的脸色,发现两位老人脸色有点难看,但是没反对,大嫂二嫂不由一喜,但是听到后面的话,心也沉了一下,毕竟从苏煜泽天天不着家可以看出确实挺忙的,而且人还瘦了。

好久没人说话,赵父拿出旱烟抽了一口,“有话就说,别憋在心里,都是兄弟怕什么。”

赵向东:“爸,你知道我的,我没什么大志向,能接你的班就不错了。”大嫂虽然有点失望,但是自家男人天天不着家她也怕。

大家不由看向赵向西,赵向西有点紧张:“爸,我感觉种田就挺好的,那车子我不敢开。”

赵父抽着烟,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尤其是二儿子,满眼写着不争气。

苏煜泽:“别这么快做决定,再说了就算想干这活,还得等个一两个月,得先学车,再学怎么修车,慢慢想,别急。”

赵父吹胡子瞪眼道,“吃饭。”

苏煜泽第二天就又回去上班了。

快年节了,不仅单子多,还要置办厂里的福利,那段时间天天天南地北的跑,苏煜泽整个人都瘦了小半圈,加上睡眠质量不怎么好,人十分消瘦,惟一让他欣慰的事恐怕就是自己偷偷搞来的东西。

带着人参换得钱以及赵母给的价值三百元的票,十个电子手表,八张自行车票,五个铁锅,家里人过年的新衣服,三个收音机,一大堆年货和一些上好的药材,还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古董黄金玉镯,现在越来越严了,钱都快花不出去了,只有票才是王道,所以他手里还剩下一小半。

苏煜泽是被周猛给带回家的,东西放到周猛家里,他俩平分,东西回到家他就又呼呼大睡。

没几天,赵阳就接了苏煜泽的班,这是之前就讲好的,赵阳是自己人,也是烈士子女,这层身份让他不会受到欺负,再说这小子脑袋灵活,黑市也偷偷去过几次,所以一听到消息就自告奋勇早早就和周猛学了一个月,考上驾照,家里凑了四百块钱,约定第一年的工资一半给苏煜泽。

赵阳一看体格就比苏煜泽强,技术也过关,身份没问题,和领导说了情况也就入职了。

苏煜泽躺在被窝里享受着这一刻的闲静,果然人只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后,才会发现读书的日子是最轻松的日子。

“小叔,小叔,下雪了,下大雪了。”家里一大帮孩子吵吵嚷嚷的进来,拉着他下床看雪,大黄狗也是跑到房里,抖了抖头上的雪花,躺在炕旁取暖。

十月份的时候,家里的窗就用报纸糊起来,昨夜冷得家里火炕也烧起来了,今早还有余温呢。

苏煜泽穿着军大衣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戴上前头有着五角星装饰的雷锋帽,这一双打扮把自家人都羡慕的眼馋,要不是这几天村里对苏煜泽风言风语又多了,不年不节的苏煜泽穿这身出去,准被赵母揍。

吃完饭就全家出动铲雪去了,那雪高的,大黄一个猛子扎下去只剩下一个狗头,怕雪太大出不了门,全村的人都出动了,赵父看着苏煜泽干活不利索的样子,索性派他出去看看其他人家有没有事。

苏煜泽便出去遛弯了,沿路被村里人说道真精神,又被问道接下来做什么,苏煜泽那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急不急,他啊,他要找就得找个体面一点的工作,像办公室秘书之类的,之前那个不适合他,不过他之前忙坏了,得修养修养,怎么也得年后去。

苏煜泽一副要真想到城里找工作,随便的事,哄得村里人一愣一愣的,村里人也是突然听到他成了工人,又是突然不想干了,但也是卖了工作,还是同村的跟他玩的好的人,但也不敢小瞧他,毕竟人家可是和县里人有交情。

苏煜泽看了看那些人的屋顶,柴跺,一间间进去查看屋里人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

迎面还遇上知青们也在铲雪,苏煜泽和他们招了招手,大部分知青其实对苏煜泽感官还不错,也就回应了,苏煜泽还和他们聊了几句关于大雪的事情,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

一位领头的男知青站了出来,“今年来了一批新知青,我们的粮食有点不够过冬了,不知道大队能不能借我们点粮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