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四十四章 狐妖(3)108(2 / 2)

这种事不去找大臣商量,问她做什么?卿寻轻轻蹙眉,提醒道:“临行前仙门主曾叮嘱,莫要干涉人界政事……”

霁灵最怕别人念经,紧忙打断道:“知道知道!我现在只是一个小仙童,人家国主问什么,我便答什么,仅此而已,何谈干涉政事了?”她不屑地嘁了一声,又说,“同样的话放在街上任何一人的身上,也算不得是他们干涉国政呀。”

卿寻知她自有分寸,便顺着她的话问:“那你是如何回答的?”

霁灵清清嗓子:“本小仙童建议,立四王李汝为太子。”

“李汝今年已有五十岁了吧?天命之年首立为太子,传出去未免有些难以服众。”

“比起一百六十岁的老国主,五十岁的李汝顶多算青年,正当年呢。”霁灵放下茶杯,走到卿寻身边抓过他的手,拨弄着他的手指兀自算道,“李昶原本有十二个儿子,除了造反的那五个和溺死的前太子,还剩下六个。此六人中,四王李汝年纪最长,为人最是宽厚仁慈,于国事上颇有建树,不少朝臣都上书举荐立其为新太子。而同为人中豪杰的还有九王李礽,其骁勇善战且工于心计,可以说外邦侵犯的战事中十之**都是他攻打下来的。因此,李礽在百姓口中具有极高的评价,民间亦有许多声音说希望他是太子。旁人这样说便罢了,李礽自己也对太子之位有所觊觎,只不过在见识过李昶的灭亲之举后,李礽一直敛蔽锋芒、明哲保身,言谈举止都低调了许多……”

卿寻怔怔盯着纠缠在一起的十指,西酬国立谁为太子与他有何干系?

霁灵继续道:“至于其他四位,李勤身体多病且天性软弱,李放浪荡纨绔、不务正业,李憬醉心书画,还有一个李訾年纪尚小,皆不适合继承大统。”

“你何时知晓这么多的事情?”卿寻回过神,说起来他们是同日来到西酬,且自己还比她早些入城,却从未听过她说的这些事情……

“那日乡野客栈的掌柜得了我十枚辟邪铜钱,便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界俗语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霁灵心道,若是当时再多给掌柜的几枚辟邪铜钱,估计对方连李昶后宫那点子轶事都能抖搂得一干二净了。

说话间,一小壶清茶喝的见了底,霁灵摇晃两下茶壶,撇嘴道:“小可爱,咱们在这里干等下去也无趣,不如四处走走,看看这人间之景是否真如书中所写美如画卷?”

卿寻瞧她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便点头笑道:“也好。”

他们在长定阁附近闲逛时,霁灵发现此地果树繁茂,便顺手摘了两筐,命随行伺候的小宦官将其送去御膳房制成果酪并于晚饭时送回长定阁。

小宦官不敢惹这些术士,得了令便匆匆赶去御膳房。今日当值的御厨捧着两只竹筐,盯着里面的树果,暗诽道:这些五迷三道的假术士,真是不拿自个儿当外人!国主的晚膳本就复杂,如今又添了一道果酪,当真麻烦……

虽如此想,御厨心中到底怀有几分忌惮,堵气地接过竹筐去制作果酪了。

晚饭时,果酪准时出现在长定阁的饭桌上。正当霁灵暗叹御厨的手艺果真比民间厨子好多了,忽听有人匆匆闯进长定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原来是金仙副使赶了回来。

霁灵与卿寻对视一眼,各自放下手中碗筷起身相迎。

金仙副使一进门便迫不及待道:“妖皇已经知晓了人皮鼓之事以及狐妖子炎的所作所为,他听后大为震怒,答复称愿意两日后在巟阳河畔会见李国主。我刚跑了一趟武极殿,将此事禀明李国主,可李国主担心妖皇会出尔反尔、发动奇袭,故调派了数千精骑连夜赶赴巟阳河驻扎。如此一来,依上神之见,咱们是否也需要传报于仙界,请仙门主速派仙者前来援助?”

还以为他神色匆匆的是出了什么大事,结果一听,就这?霁灵腹诽,都已经是金仙了,怎的遇事如此大惊小怪?好像没有见过世面一样……她撇了撇嘴,懒懒散散地回答:“不必了。”

“不必?”金仙副使愣住,她虽为上神,可如今神仙两界已经传遍了,说她因触怒天尊,已被天尊封去了一半的神识,而今剩下这一半还不知道够不够对付那些作乱的妖者的?

霁灵斜睨金仙副使,猜出他心中所想,冷笑一声反问道:“莫非副使也认为,两日后,妖皇会在巟阳河同西酬国开战?”

金仙副使道:“妖者惯常狡诈,谁也不敢保证此事定会妥善和平地解决。”

霁灵笑道:“本神保证,妖皇绝不会开战。”

金仙副使讶然,张着嘴说不出话。

霁灵循循善诱:“你以为,子炎的所作所为,妖皇当真一点不知?”

金仙副使:“啊?这……”

“妖皇若想制止早就制止了,怎会任由事态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霁灵说着,拿起筷子夹住一颗果酪,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吐出果核后又道,“妖皇又不是傻子,你同他说起此事时,他不过是假意震撼愤怒,实际上子炎所犯的弥天之罪尽在其掌控之中。说到底,妖皇是为了替自己的亲儿子、妖界的帝储、未来的妖界之主铲除障碍罢了。”

卿寻了然一笑,补充道:“另外,两日后妖皇未必会亲自现身巟阳河。”

方才他就已经和霁灵探讨了对此事的看法,毫无意外,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金仙副使本就因没能亲自活捉子炎而耿耿于怀,心里憋着一股气,觉得此次下山平乱,一身本事未有用武之地。此刻见卿寻与神者沆瀣一气,更是不忿起来,眉毛一挑,声音带着满满的不屑与挑衅,问道:“你如何知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