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熬过苦闷67(1 / 2)

经济下行,老百姓开始清醒了

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清醒了呢?

大概是从房子信仰崩塌的那一刻开始。

尤其是经济不好的这几年,大家越来越愿意遵循自己内心去生活,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活在别人嘴里的。被创造出来奴役底层的五大刚需

如果你现在还在为刚需的固有认知而买单,几乎可以肯定你离财富自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不是对勤奋的奖赏。

其实,对于人类生存来讲,真正的需求并不需要众多的物质和物品。

在现代社会里,人活着,除了“吃、穿、医”之外的所有物品都不是刚需。

这就像动物在自然界一样,有水,有空气,有食物,就能生存下去了。

其他的东西,对于动物来说都是非生存必需品。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从远古进化以来,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不断进步,对需求品也是不断地增加。

究其原因就是人这个物种的欲望,也正是人类的欲望,才使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不断地发明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才使得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优化,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社会组织结构进步,无非都是对抗自然风险,使人类能继续繁衍生存下去而已。

所以说,人活着,真正的需求品无非就那几样。大部分消费类产品其实都不是绝对的生存要素。

那为什么社会上会宣传“刚需”一词呢?

以至于,教育是刚需?房子是刚需?车子是刚需?

无非是社会组织想进一步地收割底层,才创造出来的新名词罢了。

对于人类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刚需,是指没有了它就会死,举例说:食物是刚需,没饭吃会饿死;穿衣服是刚需,没衣服穿冬天会冷死;医疗服务是刚需,没钱治病,会死人。

这些才是人们活着的刚需,少一样都会让人死掉。

剩下的,都是为了割韭菜而创造出来的刚需。

那么,割韭菜的刚需是哪些呢?

1、高等教育

对现代社会来讲,基础教育是必须普及的,但是,高等教育并不是必须品。

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并不需要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很多就业岗位并不需要大学毕业,相反,大量的制造业需要技术工人,大学毕业生反而并不能胜任。

社会上现在之所以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是因为高等教育变成了教育产业,当成了一门生意在做,是生意,就要割韭菜了。

如果人们只会接受知识,不会思考,那就是书呆子,也就无法创造价值,就算读到了博士,也是社会的蛀虫。

2、住房

居者有其屋,无非是为了房地产这门生意割韭菜的一个借口。

不买房租房住,不是一样可以起到遮风挡雨的目的,不一样可以过得很开心。

没有房产,就无法入学,这才是最根本的大招。基本上普通人的认知路径除了读书考得功名之外,再无其他。

当你能理解现代社会人进入社会要生存下来,所接受的教育,不只是通过统一教育一条路径的时候,也就看明白这所谓的刚需房,都是专为收割韭菜设计的。

3、结婚

人,即使一辈子单身,也死不了。尤其有些国家以合法的方式经营色情产业,不一定非得要结婚,才能解决生理需求。

结婚本来也是反人性的,男的好色,女的慕强,是基因进化来的。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说,底层穷人是没有资格找到女性的,但是底层穷人又是占比最多的,才让婚姻法限制一夫一妻制。

4、生娃

人类有繁衍基因,但非刚需,不是所有女人必须都得生娃,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女性是以生娃条件才能让自己活下去的。

而现代社会,女性群体,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那就完全有条件选择不生娃。

为什么越是厉害的女性,越是经济独立的女性,越是选择不生娃。

未来生命科学更加进步,生娃的方式会有很多。

5、买车

没有车,一样不耽误你的工作,一样不耽误你的智力输出,车本来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可替代方式有很多,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现在还有人工智能的萝卜快跑了。

现在城市拥堵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明显,其实就是私家车辆不断增加所致,原来城市道理规划的交通量指标被远远的超越所致。

所以,人们平时所说的很多所谓的“刚需”,其实是“薛定谔的刚需”,你可以说它是刚需,也可以说它不是刚需,争议很大。

很多“刚需”其实是上层创造的神话故事,无限放大底层人们的欲望,而创造出来的词语。

什么是刚需,什么是非刚需,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有钱人来说,对刚需的理解,更看重它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源性,垄断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