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发财,喜欢钱么?36(1 / 2)

事实上,这个世界有两种人能发大财:一种是极致的功利主义者,另外一种是极致的“老实人”。

前者拥有天生的生意嗅觉,任何与交易相关的信息都会挑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总能从细枝末节的现象之下洞察到生意机会,接着耐心等待,直到赢面最大的时候大胆投资,挣得盆满钵满,一年顶十年。

后者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他们永远相信口碑就是一切,唯有不断精进,不断拿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和服务,用感动人心的价格去和用户交朋友,才有可能推动“口碑”的雪球让其越滚越大,直到自己的品牌在用户心中打下烙印。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积累大量财富,而且后者的盈利稳定性远远高于前者,也更具备竞争护城河。

我们总听老话讲:心不狠挣不了大钱。

这话有一定道理,毕竟商场就是战场,你的现金流就是子弹,一个人上了战场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没有半点后退的余地,你的一个决策失误,就有可能让自己瞬间“中弹”倒下。

放到现实中就是市场份额被对手缠食,现金流断裂,公司裁员,不久后原地解散。

事实上,功利主义者符合我们说的这种性格,是“心狠之人”,但同时上文提到的“老实人”也同样属于“心狠之人”的行列。

为什么?

你想想,极致的老实人做生意是什么样的?毫无疑问他们必然有极强的底线和原则。

比如绝对不能把消费者当傻子,任何时候都是明码标价,节假日同行疯狂涨价宰客,想着捞一波,但老实人就保持原价,甚至在服务上还更加热情,

再比如老实人在商品质量上会绝对保持高水准,别人靠偷工减料省成本,我偏要保质保量做好交付。

这些底线和原则短期上看会降低经营者的盈利能力,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苦奸商久矣”,只要你一直维持住口碑不倒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你的诚意打动,开始自发为你在互联网上传播。

这样你的每一次“靠谱交易”都会成为你的宣传故事,都可以为你的门店和品牌做背书。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胖东来,比如小米。

这个时代“老实人”太少了,所以每出现一个这样的“好人”,消费者就必然会报复性地喜欢他们,回馈他们。

要么投机到底,要么真诚到底

反复横跳的人是最拧巴的。

一会想要彻底黑化,当一个“无奸不商”的投机倒把者;一会被正能量感动,想要做一个“感动人心”的靠谱老实人。

结果就是两头都顾不上,两种模式都没走好。

事实上我并不批判机会主义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只要经营者遵纪守法,不偷税漏税,那么他们通过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获取利润,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只要大家明码标价,你情我愿,就是一场好的交易,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把商品卖出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虽然我们很痛恨那些景区里的天价商品,痛恨机场还有高铁上的溢价餐食,但其实他们也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即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利润最大化。

毕竟在那种情况下,消费者面临的就是供少于求,而且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这就是刚需呀。

我不是在替他们说话,而是想说明这其中的底层逻辑。

至于详细的逻辑分析,我们接着往下看。

挣大钱的底层逻辑

发大财无非两种方式:要么提高单次盈利能力,要么提高交易频次。

上文我们提到的景区和机场的高溢价餐品,其实他们的做法就是为了提高单次盈利能力。

毕竟你在景区和机场做生意,你的顾客是几乎没有复购的,所以你只能和他们进行一次交易,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提高价格,从而提升利润。

这就是商业最简单的底层逻辑。

接着我们再说说提高交易频次,其实说白了就是维护口碑,做回头客的生意。

其实生意不论大小,挣钱的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都执着于做好产品,或者提供热情服务,又或者特别擅长维系客户关系。

我家楼下就有个卖早餐的阿姨,她每天5点出摊,只要她一到摊位,来买早餐的食客会迅速排起长龙。

没办法,阿姨卖的包子、卷饼全都是自己手工包的,口味好,没有半点预制成分,而且对每一个顾客都是笑脸盈盈,有时候看你买的多还多送你点赠品。

就冲着这几点,她的生意几乎是整条街上最好的,甚至附近那些有实体门店的店铺都没她那恐怖的客流。

所以你发现了吗,这位阿姨就是通过自己的这几个动作提高了交易频次,从而提高了利润。

如果你也是个创业者,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该用那种方式提高利润,是提高单次盈利能力,还是提高交易频次?

建议大家做耐心的长期主义者

说一个反常识的观点:做一个成功投机者的难度,要比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难100倍。

做投机者要兼顾的东西太多了,你必须时刻关注局势发展,并且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决策,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这有点像那些做短期交易的股民,每天都要盯着电脑屏幕,股票的每次涨跌都牵动着小心脏,心理素质不强的人还真撑不了多久。

但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反而更简单一些,你只需要确定好自己的底线,并且在生意没有倒闭之前一直坚守底线就可以了,你每天的动作是充满确定性的。

你要追求的不是短期的利润,而是长期以往的口碑和顾客的高消费频次,这是你取胜的关键。

就像我做自媒体一样,很多时候数据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有时候你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写了好久的高质量硬核文章,最后阅读量上惨败于那些三言两语追热点的营销号,这时候心态上是很容易失衡的。

但这就是我选择的路,是我给自己确定的细分方向,所以我只能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投入到下一篇文章的写作中。

我的目标是用我的文章影响一批志同道合的粉丝朋友,不管数量多少,我都要求自己每篇文章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你付出了多少时间,内容有没有料,能不能提供新知,对粉丝有没有帮助,其实读者心里都门清。

所以我们是忽悠不了人的,谁把粉丝和消费者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本质上,所有生意基本上都是人性的延伸。

人有社交需求,于是出现了qq、微信;人有娱乐需求,所以有了综艺和短视频;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培训和书籍……

从人性底层逻辑出发的生意,才是好生意。

顺着人性做事,业务可以快速迎来十倍百倍增长。

事实上,不管人类技术如何发展,其实无非就是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聪明的生意玩家懂得根据这种底层逻辑去设计产品、提供服务,从而赚得盆满钵满。

利用人性,顺从人性

如果你家里有小宝宝,你在网购的时候就会发现,任何产品只要加上“婴儿”二字,价格一定比同类型产品要贵上一倍不止。

还有各类孩童补习班、兴趣教育班,总之就是利用家长的焦虑心态,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轻松收割。

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生意,这是恒古不变的成交法则。

女孩害怕自己不够漂亮,所以市场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男孩害怕自己不够有男性魅力,于是有了健身房和各种增肌产品;

老人害怕自己身体出现疾病,于是医院推出了各种体检项目来提前预防和保障健康,各大保险公司和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也蠢蠢欲动,试图从老年人手里签下订单。

消费主义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弱点,大数据就会想方设法把对应的产品推送到你眼前。

甚至很多时候你只是和朋友在一起闲聊,聊天内容里出现了某种产品,那么第二天可能你就会看到类似产品的广告了。

这不是算法与你心有灵犀,而是它比你更了解你,更懂你当下的需求。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成交和盈利。

这是一个情绪价值当道的时代

放在几十年前,我们的上一辈在买东西时优先考虑的一定是实用价值。

比如这个缝纫机耐不耐用,比如这个灯泡能照明多久,省不省电。

那时候的商品,大部分都充满实用主义气息。

到了今天,年轻人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他们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不知道你有没有买过盲盒,就是一个小盒子里装着一个手办玩具,不过你事先并不知道里头这个玩具到底长啥样。

通常商家会把一套手办设计成12种外形,这12个手办大同小异,并且每种出现的概率还不一样,运气好的话你可以抽到概率最小的隐藏款。

这个过程不仅充满了趣味和刺激,还让消费者很容易上瘾。

因为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几十块钱就能让心情产生巨大波动。

可能你对比嗤之以鼻,觉得一个小玩具有什么意思,还上瘾?太夸张了吧。

一开始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但是有一次逛商场的时候,我发现商场角落有一台泡泡玛特(一家生产和销售盲盒的头部品牌)自动贩卖机。

我站在贩卖机面前看了很久,最后忍不住好奇,花69块钱买了一个。

付款之后机械臂会把你选择好的盲盒推送到你面前,它不像我们平时在自动售卖机前买饮料那样“duang”的一声砸下来,而是用更复杂的轨道让盲盒方正正出现到你面前,你只需要伸手取就可以了,这个过程真是仪式感满满。

拿到之后,我赶紧找个地方坐下,心里念叨着一定要抽到隐藏款,按盲盒纸壳上的说明来看,抽到隐藏款的概率是1\/144。

于是我慢慢拆开,这个过程又兴奋又紧张,不过如你所料,最后拆开的是一个普通款手办。

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

因为我发现这种生意原本是在我的认知之外,我不相信有谁会花大几十块钱只是为了拆一个手办。 直到我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原来这个过程中真的是能得到强烈的情绪价值的,这在实用型产品的身上可从来都见不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