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又来新知青14(1 / 2)

大队长张贤荣,一家十口人坐在桌边正准备吃饭。</p>

张贤荣有三个儿一个女儿。大儿子张成建,大媳妇李翠娥,生了一儿一女。</p>

二儿子张成家,二媳妇钱小草,有一个女儿。</p>

三儿子张成国没有在家,在南方一个部队当兵。</p>

女儿已经找到对象,准备年底结婚。</p>

这时门被人敲了,大队长老伴孟庆莲,脸色一变,不悦道:“谁呀?什么事?”说着就去开门。</p>

这个年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吃饭时间,没有人串门或是走亲戚。</p>

因为粮食紧张,做的饭是按人头来做。如果有人来访,请你吃饭还是不请你吃饭。</p>

会让主人和客人都很尴尬。</p>

孟庆莲打开门一看是张红军,还是笑着打招呼:“张知青,什么事,来一块吃饭。”</p>

张红军知道这个年代,让人是礼,锅里没有人米。</p>

说道:“我吃过了婶子,我不进去。前天请熟人搞了一点吃的,天热,我和大炮吃不完。</p>

送点给你家,让小孩子尝尝。”</p>

说完话将手中坛子塞给孟庆莲,转身走了。</p>

孟庆莲也没有当回事,认为坛子里无非是一腌制的咸菜什么。</p>

关上门回到堂屋,说:“是张红军知青,可能是送的咸菜什么。”</p>

说着把坛子放在桌上,漫不经心打开盖子。</p>

顿时肉香四浸,小孙子张栓子。鼻子一动,尖叫:“奶奶是肉,坛子里是肉,我要吃肉肉。”</p>

众人伸头看向坛子,满满一坛子肉,有卤猪下水还有整块肉,像在油里炸过。没有十斤也八斤重。</p>

都惊呆了,不年不节。就是过年谁家也不能有这么多肉。</p>

孟庆莲不顾自己大孙子叫嚷,看向自己的老伴张贤荣。</p>

道:“当家的,张知青送这么重礼,能收吗?”</p>

张贤荣思索一会,说:“收下吧,这小子也算心中有数的人。这段时间,明里暗里,也照顾他们不少。”</p>

桌子上众人大喜,大儿媳妇找来一个盘子。捞出来卤肉大吃。</p>

边吃边赞。还是张知青有本事,不但能搞来这多肉,现在买肉是需要肉票。</p>

这肉做的县里国营饭店大厨也比不上。</p>

秋收即将到来。</p>

北省这边天气寒冷,一年只种一季。有水稻,大豆,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p>

先收大豆,玉米,水稻。最后收土豆,红薯。</p>

张贤荣,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老伴孟庆莲说:“不睡觉,在烙饼啊。”</p>

大队长张贤荣道:“你这老娘们,知道什么?明天又有知青来我们大队。”</p>

孟庆莲也睡不着了。</p>

都说北省疙瘩啦,地大物博。路捡兔子,瓢舀鱼,棒打狍子,踢棒槌。</p>

这些全是忽悠,那些不愿下乡的青年。</p>

这是袁先生杂交水稻,还正在研究。</p>

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还是非常低产。交了公粮,也没有剩多少。</p>

平时没有什么油水,人们特别能吃。</p>

农忙时吃点干的,农闲时吃稀的。可以说全国人民能吃饱饭的人很少。</p>

不是现在人不但能吃饱,还要求吃好。味道不合口,还有情绪。</p>

所以袁先生逝世,全国人民都悲痛。</p>

知青到乡下,干活不行,事情还多。能把小麦当成韭菜。挑一担水,像是跳忠字舞。</p>

这样的人,能干什么。社员们不屑,基层干部头痛。</p>

无论是张贤荣怎么睡不着,怎么头痛。</p>

这批知青还是按时来到向阳大队。</p>

贯倒是,开会。是迎接,也是互相认识。基本上是全大队社员都到位。</p>

是社员们喜欢的一个大会。</p>

因为有景看,也就是有瓜吃,这时总是有岁数大的人对新来知青,评头论足。</p>

这个女知青长得怎么样,那个男知青长得怎么端正。是否能干活。</p> 这年代农村人,热爱劳动。评价一个人首先是能否劳动。会干活老实的人,是农村人心中好青年。</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