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缝衣针的做法157(2 / 2)

时间一到,针要出炉,针匠便用长镊子从灶里夹出红彤彤的砂罐,倒入旁边盛满水的大锅里。

只见火星飞溅,像天女散花,锅里“嗤嗤”地冒着白烟,这是淬火。冷却后,针匠从锅里选一根出来,用力一掰,“咔嚓”一声就断了。

淬火到位,针脆,就好;如果不脆,这一罐针就不好。

淬火后,有了刚度的针还很黑,要磨。一个厚木案板,纵放一排针,撒上一些铁砂子,将手掌覆盖在针上,一来二往,把针磨得透亮。到这时才是可以出售的针。

经过这么多工序的针可不是便宜货,越粗的价钱还便宜点,越细越长的价格越高。

埠头所在的城门边经常有挑着担子的各色匠人,这些要修补的东西到时拿去就行,所以这次只取了那面雾了的铜镜去刷一下。

从上次何济源在出发前寄来的信里知道他已经北上了,只是不知走到哪里,好的是当时去武昌就将冬天衣裳和铺盖带了去,不用另外置办。

小儿子良方在她怀里扭来扭去的站着,啃得衣裳都是口水。大的几个闹着要吃米花糖,家里存货已罄,便拿了四文钱让小雨去买了半斤回来几个孩子分了。

家里女人多了,纺纱织布的也多。

奇怪的是黄娘子以前竟然不会纺纱,说是她们那边种棉的有,因天气干燥棉纱松散易断,是以在坡上掘个坑,上面盖顶,四周泼水增加湿气才行,或者在坡上挖窑洞,于洞内泼水,可麻烦了。

所以只有一些人家会纺纱织布,她家是没有的,只是有植棉。

倩倩听说了只觉得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喔。便又问那边的布价。

“那时候一匹刚下机的白布是二钱左右,宽二尺的,比松江布便宜三四成,虽然稍粗松,在北方也是紧俏得紧。”黄娘子说着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消息,还说这方法是从河间府的肃宁传来的。

“一匹二钱,那比我们这里的都便宜呀。”翠屏也说,她这时在拆一件小棉袄,准备加一截布做长。

“松江布好呢,价自然就高了。” 黄娘子在这里学会了纺纱。

家里买了三担子棉,请人轧去了籽,得到近一百斤皮棉,除了三十斤棉花用来做棉袄棉被外,剩下的算起来可以织三十六匹棉布。

自从买了棉花回来,那可同时纺三绽纱的纺车就在连轴转,只是除了她能纺二绽、三绽外,其他人都是纺一个锭子。

加上另两架手摇的纺车,一天可以纺一斤多棉纱。

另外家里有两架织机,这三十六匹棉布就将一个冬日占用了。另外还织出了三匹绢。足够一大家子冬日的新衣所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