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绪万千2(1 / 1)

我也算是去过一些地方,比如说,魔都,榕城,现在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界,以前眼中的贫瘠之地。一下从通城来到了筑城。不由得感叹良多。

回想走过的这几十年光阴岁月,突然觉得进行了时空的穿越。

我出生在黄海之滨,那个由海沙堆积起来的地方。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就时常能嗅出空气中夹杂着腥腥的味道。那时候我们很穷。但,再穷我也没体验过没饭吃,没衣穿的日子。

小时候也想象不到山里的孩子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

我们家虽算不得有多富裕,但大人们都在忙碌着生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是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知道这一切也是因为有天朝的扶持才会带来的改变。

听老一辈的人说,在旧社会那个时候也很难,可恶的小日子们侵略我们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四处逃命,就更加谈不上搞生产了,那样的苦日子真的不希望重来。因为那是生灵涂炭,毁灭家园。小日子们的残暴罪行罄竹难书,我们都该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又来搞文化入侵,从思想上进行侵略的话,那又更加可怕了。

峥嵘岁月,多少英雄儿女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几多悲苦几多惆怅。父辈们,祖父辈们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他们所经历的我们无法想象,因为我们过得有些太安逸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儿时不知父辈苦,经历过后才奂然。其实那个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即使在农村也一样能感受到那一阵春风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农村每次农忙的时候几乎 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全村出动,大家互相帮忙,每天付热火朝天的忙,时不时的会看到烟囱的炊烟又在缓缓的升起,不是这家的就是那家的,那个时候还是有太多的乐趣。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庄稼汉,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上挥洒的是对生活的希望。

一个村子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你来我往夜不闭户,人们之间虽然有些小争吵但还是不影响互相帮忙。那个时候人们的心境真的挺高的。家家户户都是忙完手头的事情就想着到别人那里去帮忙。

我记得因为我的一句童言无忌,让爷爷欠了很多的砖头,楼板,盖起了村里第一栋楼房。没有图纸,没有设计,就这么搭建起来的房子在经历了十来年之后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松动。不过在那个时候还是挺开心,因为有电视看了,黑白,竹竿天线,旋转调台,就好比是看电影一样,院子里坐满了人。那个时候能够看到黄桥大战,西游记,真的是挺幸福的。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守在喇叭下面听着:调频频率89.6兆赫的广播,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听着单田芳的评书,听着风和日丽的文章,戏曲和音乐……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慢慢走过。那个时候的没有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最多的是泥巴路,好一点的是砂石路,路面高低不平,最怕的就是下雨了。虽然在我们村里我优先享有了第一双牛皮鞋,但那个时候不伦不类的穿着还是很有乡巴佬的味道。更多的还是穿着奶奶亲手订出来的老布鞋。你还真别说,真好,透气,舒适,唯一不足就是下雨天不能穿,这就很痛苦了,无法显摆

那个时候,我爷爷还请了很多工匠在家里打造竹床,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热闹非凡,我能看到经常有一些拖拉机来我家把这些做好的一车一车拉走。爷爷本来是一个村乡文蛤油厂的厂长兼采购,记得5岁那年我被奶奶塞到去南京的卡车后备箱,开启了第一次南京之旅。说起来这也算是一次有预谋的策划,哈哈,具体是我奶奶还是爷爷安排的,我不得而知。也无关紧要。

那个时候第一次看到省会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很震撼。第一次看到南京长江大桥,那么伟大的桥梁还是后来在课本里学到的一点东西脑补过来的,那个时候苏联专家建完一半就撤回了专家,后面所有建造都是我们自主完成的,想想那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很伟大,很多东西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出来,创造出来的。在那样汹涌的车水马龙中穿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都市的繁华。

因为在我们乡下也只有供销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