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对琅琊王氏的隐形处理189(1 / 2)

中军校尉王伟在得知王浩的处理结果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深知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是秦王亲自处理,恐怕此事难以善终。现在,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王伟也感到轻松了许多。

随后,王伟招来军中的王家子弟,向他们传达秦王的旨意。原来,王浩和王伟都来自太原王氏这个大家族。在秦末汉初时期,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与王威为了躲避战乱,一个迁往山东琅琊,另一个则迁到了山西太原,最终分别形成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支庞大的家族势力。

琅琊王氏中那些跟随诸王出镇藩国的成员大多前往了朝鲜王刘旦的麾下,而太原王氏则随刘胥一同前往了西域。其中,最早跟随刘胥的羽林孤儿王虎就属于太原王氏。虽然王虎在秦国还被称为西秦时名声不显,但由于他元老级别的身份,地位却不低,最高曾担任过一军都督。然而,由于在一次征战中受重伤,王虎不得不提前退伍。

在退伍之前,王虎从家族中召集了众多子弟前来。随着秦军的不断扩张,这些子弟们逐渐崭露头角,走上了高位。王浩就是王虎之后太原王氏在秦军中官位最高的人物,而他此次能够出任北印度都督,背后离不开家族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秦王刘胥对于秦国朝堂军中被大家族占据过多位置感到不满,但却不得不依赖他们。这些来自大家族的子弟们自幼接受了各种精英教育,远远超过了秦国仅仅推行了二十年的义务教育所培养出的平民子弟。

目前,秦国的义务教育仅能满足吏员和低级官员的教育需求,而中高层职位仍然由大汉的各种家族勋贵子弟担任。

面对这种情况,刘胥只能不断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并尝试将政治官僚和技术官僚的体系分开,希望未来能够改变这一局面。

至于那些百家士子,除了农家和墨家之外,其他几乎都是来自大大小小的家族,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也至少是一方豪强。在这个时代甚至未来千年内,让百姓读书识字都是一项极为昂贵的投入。

秦国依靠掠夺诸国和把控丝绸之路的东西方商贸往来,才得以承担四百万汉人所生儿童的启蒙教育投入。然而,县学以上的学费虽然有各种补贴,但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仍然难以承受,特别是笔墨纸砚的开销巨大。

秦国的笔墨纸砚经过长达二十年的研发,尽管有刘胥这位来自后世的人提供各种指点,但一名士子每年的基本花费仍然高达惊人数字,这相当于一个拥有百亩土地的五口之家超过一半的收入。

因此,百分之九十的平民子弟在完成蒙学阶段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习后便不再继续上学。他们要么选择回家务农,要么前往当学徒学习一门技艺。成年后的最大期望便是能够被朝廷征兵选中。

这些年来,参军入伍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只要不是因违反军规而被处决,即使是在行军途中因病去世,秦国仍将按照战死的标准给予相应待遇。这样的政策使得人们对参军充满了期待,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朝廷给予的待遇,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养大一个孩子的经济付出,如果能够立下功勋,即使是最低等的士兵,也可以在印度成为一名小地主,社会阶级立刻就会跃升。

这样一来,参军不仅意味着个人利益的保障,更代表着家族未来的希望。这种政策使得秦国的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因为每个士兵都知道,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秦国的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征服战争,通过不断地掠夺大量的财物和土地,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秦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征战,却没有出现从上到下的厌战情绪。相反,人们对于战争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因为每一次出征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返回